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方法

一、引言

隨著以“任務型教學”為代表的交際教學法思想被推崇,以及對新課標中“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辭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理解的偏頗。有教師認為中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而誤以為語法教學可有可無。於是“淡化語法”的教學現象普遍存在,直接導致了學生“雙基”的薄弱,因此阻礙著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形成。為此,本文提出重新審視中學英語語法教學。

二、語法教學的必要性

語法作為形式語言的要素,是對語言存在的規則所做出的概括描述。其形式是一套規則,其作用是將負載語音的辭彙組合成語言(language)並生成言語(words)。這樣,語法就成了學習者掌握語言的完善而有價值的工具,學習者不可不學。

對於中國的中學生來說,語法教學更具有必要性。因為中國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獲得更多的是靠“學得”(learning)而不是“習得”(acquisition)(張正東,XX)。這是由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具有的特點所決定的(崔剛,XX):

第一, 英語學習主要圍繞課堂教學進行,而課堂教學的學時有限。

第二,英語使用的環境差。在中國沒有二語國家(如新加坡、印度)的使用環境,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相對較少。

第三,學生學習英語是學業課程的需要,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多數沒有直接的學習動機。

第四,漢語與英語的差異大。漢語屬於漢藏語系、象形文字,而英語屬於印歐語系、拼音文字。受漢語“負遷移”影響,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時要比其它拼音文字國家學生面臨更多的困難。

這些特點決定了英語教學是作為一門外語,不能象第二語言那樣習得語言。雖然外語相對於第一語言是第二語言,但作為目的語,並非在目的語國家(如英、美)為移民者開設的二語(英語),外語主要通過有意學習(學得)而掌握。在學校學得外語又有以下主要特點:(1)主要遵循知識(主要為語法)→技能→運用能力的線路發展;(2)輸入之後在吸收之前都得經過理解,這種理解或採用歸納方式、類似“熟而生巧”,或採用演繹方式、類似“畫龍點睛”,都離不了語法(戴淑靜,XX)。

三、最佳化語法教學的方法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學習是一個接受知識與完全消化並貯存知識的動態過程。英語學習也是這樣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因此,不能用語言“習得”模式去硬套我們的英語教學活動,而應根據教與學的實情,在教材與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創新語法教學方法(楊金昌,XX)。

1、歸納法。歸納法即教師向學生逐步滲透具體的語言現象,然後讓學生觀察、分析並找出規律,總結出語法規則,這樣能使學生容易接受語法。例如,在學習情態動詞結構“should  have  done”時,教師可呈現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lives. 接著啟發學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 ?學生會立刻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義。此時教師不要急於點明語言點的規則,而是應呈現更多的句子,以檢驗學生的對新語法項目的理解。教師呈現每個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待他們領會句意後再引導用“should  have  done”改寫句子。(1)this  morning  mary  was  late  for  school .→ s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 . (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 .→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