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杭州學習社區建設考察報告

赴杭州學習社區建設考察報告

2004年9月23至24日,市委副秘書長李鳳德一行6人組成社區建設工作學習考察組,赴浙江省杭州市學習考察。考察組認真聽取了杭州市民政局的介紹,深入社區實地察看並與區民政局、街道以及社區居委會同志交流。考察組一致認為杭州之行很受啟發。現報告如下:

一、杭州市社區建設的經驗和做法

(一)社區組織體系到位。

堅持以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為龍頭,組建社區居委會、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同時注意積極培育各類中介組織。首先把黨組織建設好,對擁有100名以上黨員的社區建立社區黨委,市里配兩名專職黨務幹部(黨委書記和專職委員)。社區成員代表按每50戶一個代表的比例安排,每年至少召開兩次會議,聽取社區工作匯報,決定社區重大事項;社區居委會按照每400戶左右有一名社區工作者的要求配備社區工作人員;建立社區工作人員培訓制度,會同杭州師院舉辦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大專學歷班。現在30%的社區居委會成員由社區全體有選舉權的居民選舉產生,30%由戶代表選舉產生,40%由社區成員代表選舉產生。

(二)社區功能到位。

制定相關檔案明確賦予社區管理協調、便民服務、衛生計生、文教體育、環境綠化、治安調解和社會保障等7大功能。社區各項功能的實施,由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的7個組,分頭抓落實。各小組分別由有關部門牽頭負責。

(三)社區保障措施到位

一是注重完善社區建設的法制環境。市委、市政府兩辦先後批轉了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關於明確社區居委會職責意見(試行)》、共青團杭州市委《關於社區志願者工作實施意見》、市計生委和民政局《關於加強社區計生工作的意見》。市委組織部制定了《社區黨組織工作職責》、市公安局下發了《社區警務實施意見》、市綜治委出台了《關於加強社區治保調解組織建設的意見》。

二是加強社區硬體建設。市對社區硬體設施建設作出明確規定,按每百戶30平方米的標準配備辦公、活動和社區服務用房,要求社區配套設施要與新建小區開發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明確規定,社區硬體設施要按“五室三站二欄一校一場所”(五室:黨建活動室、居委會辦公室、警務室、青少年活動閱覽室、老年人活動室;三站:社區服務站、社區保障站、社區衛生計生服務站;二欄:宣傳欄、居務公開欄;一校:市民學校;一場所:健身娛樂活動場所)配置,2003年市、區兩政府各拿出3000萬元,以“以獎代撥”的形式專門解決社區辦公用房建設的資金問題。

三是逐步加大財力投入。市對社區建設的工作經費作了明確規定。社區年工作經費(含社區工作者工資、福利、獎金)按每百戶4000元,由市財政逐年有所增加撥付各區,區財政另按1:1的原則配套統一分配到社區,並以每年5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建立黨委的社區每年增加6.4萬元的社區黨務工作經費。此外,按每個黨員每年10元的標準,由市、區委組織部從黨費中下撥給社區。市財政每年單獨拿出300萬,其中180萬用於對社區建設的先進集體、優秀共建單位和先進個人的獎勵,120萬用於對精品社區的內部裝備的補貼。市財政每年還給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30萬元的辦公經費,用於會議和資料等辦公費用。

四是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政治待遇。他們按照胡錦濤總書記“要把社區建成為培養幹部的搖籃”的批示,規定凡擬提拔的幹部都要有到社區掛職鍛鍊的經歷,社區居委會幹部在公開招聘或提拔時,作為正科級幹部的條件來對待。

(四)建立社區準入制度

為減輕社區行政化傾向,2002年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兩辦轉發了《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關於明確社區居民委員會職責的意見(試行)》,進一步明確社區居委會有13項基本職能,界定了社區居委會與有關政府機構之間的職責。把政府部門與社區居委會承擔的48項工作職能,進行了明確的劃分,是部門承擔還是社區承擔,是部門指導還是社區協助,都一一列表進行了明確。根據責、權、利相一致的原則,屬社區承擔的工作職能由社區居委會負責履行,政府部門負責進行指導、協調和督促。屬政府部門承擔的職能必須由政府部門獨立履行,不得轉嫁給社區。需社區協助的事項,在徵得社區同意的前提下協商辦事,但對工作量大、持續時間長的行政事務或臨時性工作,按照“費隨事轉、權隨責轉”的原則,給予社區相應的工作經費或補貼。

(五)建立社區工作者經濟待遇保障體系

為了穩定社區工作者隊伍,2002年,杭州市對社區工作者的工資福利待遇作了統一的規定,工資部分,每月正職850元,副職750元,委員700元,另外,每月還有100元左右的福利。2003年,杭州市財政、民政、勞動、人事部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杭州市區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待遇的通知》,建立了社區工作人員經濟待遇的自然增長機制。其主要內容,一是試行社區工作人員職務等級工資制度。將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與工作職務、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掛鈎,每年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考核,合格者每年從7月1日起執行上一檔次等級工資.二是執行社會保障制度。社區工作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女工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等5項保險。三是完善獎勵政策。實行定額獎勵福利,市區兩級財政補助經費開支的獎金、福利費,按社區工作人員職務等級工資的30%安排,列入社區年度經費預算;建立增收節支獎勵制度,鼓勵社區工作人員在做好社區管理與服務的基礎上實行增收節支獎勵,社區通過為居民服務取得的勞務收入,除補充社區建設經費不足之外,允許一部分稅後收入以及年終經費結餘用於社區工作人員的獎勵。

二、杭州市所轄區的社區建設經驗與做法

考察組小組還深入杭州市江乾區閘弄口街道的萬家花園社區、閘弄口街道的社區服務中心和敬老院進行了參觀學習。

閘弄口街道共有12個社區,最小的社區1200戶,萬家花園社區有住戶3000多戶,是該街道最大的社區。

(一)在服務設施方面。該街道的社區辦公和活動用房都在300平方米以上,萬家花園社區辦公、活動用房660平方米。全街道有社區服務網點200多個,15條社區服務長廊,2個敬老院,有文體設施、文化中心、健身設施14處。今年9月,已建立了信息化的社區辦公系統,實現了市、區、街、居四級聯網。

(二)在社區服務方面。他們想了很多的辦法,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下崗再就業工作從4個途徑安排,今年1~8月安置了600多人。1、公益性“三保崗位”,即保潔、保綠和保全三個公益性崗位提供給居民。2、創業型就業,下崗人員自己創業政府一次性發給5000元創業補貼,另外還有小額貸款資助。3、承包勞務崗位,進行勞務派遣。4、勞動保障室,送崗上門,每個社區都有30個安置崗位。二是做好對老年人的服務工作,該街道的老年化程度較高,已達17.8%。他們建立了“老年人生活服務園”,雇專人為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服務,既可解決就業問題,又解決了老年人的後顧之憂。三是對生活困難的人實行5層保障,(一對一結對,制定優惠政策,建立愛心超市、幫助就業、最低生活保障)。

(三)在居民自治方面。該街道的社區都擁有獨立的人權、財權和事權。他們改革了由原由上而下對社區進行考核的方式,改為由下而上由社區居民對社區進行評價。12個社區已有8個進行了直選,參與率90%以上,直選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拉近了社區與居民的距離,向社區自治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該街道的社區主任和書記都是“一肩挑”。

(四)在社區特色方面。一是設立街道“小巷總理”論壇,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給社區工作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邀請省委宣傳部、黨校和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點評,社區民眾積級參與,效果顯著。二是他們建立了社區服務小分隊,提出“人生旅途,全程服務”的口號,對社區內的居民從生到死都能進行服務。三是他們建設了閘弄口街道的社區服務一條街。將原先一個管理比較混亂的小市場改建為一個集勞動保障、就業再就業、計生醫療、流動人口管理、幫扶救助、便民利民、文體設施、快餐服務等為一體的社區服務長廊,居民在這裡,就能就近找到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服務項目,非常方便和快捷。

三、對我市下一步社區建設工作的建議

(一)要在我市社區“四有”建設工作(有人辦事、有章理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辦事)已基本完成的基礎上,制定下發我市進一步加快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高我市社區建設的整體水平,為實現兩個“率先”打造良好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平台。

(二)要明確界定我市社區居委會的基本職能,建立社區準入制度,緩解社區不斷增強的行政化傾向。對不屬於社區職責範圍內的事項,又確需社區居委會協助解決的,由市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把關,做到“一個漏斗進入”,並實行“費隨事轉、人隨職轉、權隨責轉”,切實解決目前我市實際存在的社區負擔過重的問題。

(三)要建立市、區兩級財政對社區建設的穩定投入機制。每年都有一定的與我市社區發展相適應的社區建設經費列入市、區兩級財政預算。建立對社區的獎勵制度,用“以獎代補”方式,加大對社區的投入,確保我市社區建設在全省的領先位置。

(四)要淡化全市在社區建設方面的統一性,增強各區、各個街道在社區建設上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區級黨委、政府和街道對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各區和各個街道創建自己的特色,形成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社區建設模式。在全市社區均衡發展的基礎上,打造一批“精品”社區,形成我市社區建設的梯級布局,進一步提高我市社區建設的檔次。

逐步提升我市社區自治的功能,增加和擴大社區直接選舉的方式和範圍。改革社區工作的考評機制,改變目前由街道對社區進行由上對下的考核辦法,建立由街道與社區居民考核相結合併逐步擴大居民考核權重的考核辦法,增強社區工作者為社區居民服務的意識。

(五)為穩定我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和吸引較高素質的人才到社區工作,需要建立社區工作人員工資自然增長機制,保障社區工作者也能同步享受我市經濟發展的成果,使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區建設和發展工作中去。將社區工作者的培訓納入我市各級黨校的培訓計畫,通過系統培訓,進一步提高我市社區工作者的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區建設工作的需要。

(赴杭州考察學習社區建設小組執筆黃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