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本農業機械化及農協考察報告

赴日本農業機械化及農協考察報告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農機局局長 李俊 

2005年9月6日至20日,本人隨農業部農墾局組織的赴日本考察團,對日本農機化發展及農協組織情況進行了考察。期間,訪問了日本農林水產省生產局農產振興課,與技術對策室原孝文先生、町口和彥先生座談了稻作生產、農地流動及水稻機械化發展問題;參加了日本農業機械工業組織的農機化專題研討會,考察團與石川島芝浦、井關、久保田、鋤柄、松山、三菱、洋馬、山本、日立、SUZUTEC、TAKAKITA、DELICA等12家農機株式會社的與會人員就水稻機械生產及農機化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座談,日本《農機新聞》、《農經新聞》和《農村新聞》分別對研討會的情況予以了專題報導;還專程訪問了北海道道立(水稻)中央試驗場,參觀了岩見沢水稻育種試驗地,與其進行了水稻育種技術方面的交流;參觀了久保田農機株式會社北海農機售後維修廠和東京農機製造工廠;訪問了日本全國農協(JA全農)試驗場、東京農業試驗機構、北海道美唄市開發町南麥(稻)作營農組合、松浦農場、共和町農戶、留壽都農戶、小川農場農戶和大阪等地的農戶;與日本有關農業、農機專家就水稻優良品種培育、育苗、耕作、栽植、水肥管理、除草防病等技術和全程機械化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 

日本農機化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日本是一個人口眾多,土地和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國家,糧食生產顯得非常重要,始終被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特別是二戰後,日本政府對農業開始更加重視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來促進農業的發展。日本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始於1947年,經過了近60年的發展,農業生產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在世界居領先地位,特別是水稻生產機械化處於世界最高水平。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農業機械的導入期(1947—1964年)。這一時期是日本農機化的起步階段,1949年7月日本國家開始實施以促進農機具改良為目的的“農機具依賴檢查制度”,是日本實行發展農機化政策的開端。1958年3月,日本制定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特別是1955年後,日本的礦工業發展很快,超過了農業,帶動了農業人口向工業和其他產業部門的轉移,農業人口減少明顯,對農業機械化的要求更強烈,從而也就帶動了農機化的發展。1956年,日本制定《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促進了農機製造業大發展,新型、適用的農業機械不斷湧現。1964年底,國家的農機補貼政策也開始實施。 

(二) 農業機械的發展期(1965年—1974年)。這一時期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農村的勞動力快速向二、三產業轉移,從事農業的人員更加減少,機械化得以快速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水稻插秧機和收穫機,解決了農民“大彎腰”、“小鐮刀”的問題,基本實現水稻生產作業從耕耘、插秧、管理、收穫、乾燥到加工的全程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的廣泛和大量使用,也帶來了農機使用和道路、田間行駛的安全問題,1965年日本農林省(相當中國的農業部)開始實施了《農作業安全對策事業》,1969年又制定了《農作業安全基準》和《農業機械安全裝備基準》,農業機械化整個體系健全,從製造到使用和管理比較規範,農機化健康發展。 

(三)農業機械的成熟期、飽和期(1975—1984年)。從1975年開始,由於不斷促進插秧作業、收割作業的駕駛化,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解放繁重勞動的步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農業機械不僅在性能和耐久性方面進一步提高,還在套用電子、液壓技術上取得驚人的發展,提高了農機駕駛操作性、改善乘坐性和更加安全性。1976年,農林省制定了《農業機械安全設備確認對策綱要》,開始對農業機械進行安全鑑定和安全管理。為了普及機電液一體化技術的農業機械,日本於1984年還對購機者在稅收上給予優惠政策。 

(四)農業機械的多樣化時期(1985年以後)。到1985年,日本基本上實現了農業生產機械化 ,但開始追求使用方便、配套作業和省力等方面。為此,大型拖拉機開始配備駕駛室、駕駛室內安裝有與汽車相同的空調設備、收音機、音響裝置等裝備,追求舒適的作業環境,農業機械向更高級方向發展。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到目前,日本已經實現了高度的農業生產機械化,尤其是水稻生產,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居世界領先水平。水田整地,一般採用鏇耕機和碎土攪漿整地機,整地效果好;水稻育秧,採用棚室育秧,日本採用“旱育稀植”技術,由於苗床土的匱乏,近幾年開發了用稻殼粉碎後經專用機械設備加工成的育秧盤和苗床土進行推廣套用,全部採用機械播種和工廠化育秧;插秧,全部是機械化,在日本的北部北海道地區,因屬寒帶地區,緯度同我國的吉林和黑龍江的南部接近,但北海道地處太平洋,屬海洋性氣候,春天回暖慢,因此春天插秧時同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地區相似,採用缽育擺栽的約占這一地區的50%,套用擺栽機插秧,日本的其它地區一般都用普通的快速插秧機,而且插秧機配備較高,幾乎家家都有插秧機,一台插秧機平均工作不到一周;水道的田間管理,一是採用射程近30米的噴霧機進行噴藥和追肥,二是採用直升機和無人駕駛的飛行器。日本的水資源豐富,水稻種植幾乎全部是地表水,江河、湖泊眾多,水利排灌設施齊全、完備;水稻收穫全部採用機械,主要機型是半餵入式的4—6行的收穫機,其次是全餵入式的,看不到割曬機;水稻收穫後,日本的氣候濕潤,水稻收穫時含水份高,一般要送去進行烘乾處理。烘乾採用水稻專用烘乾機5—30噸不等,大的也有上百噸。其它作物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也很高,如馬鈴薯,播種和收穫都實現了機械化,我們在北海道看到的馬鈴薯收穫機很先進,採用大型自走式收穫機,一次作業,聯合收穫,收穫質量很好。 

日本水稻機械化發展的經驗 

日本的農業,實質上是水稻農業,農業以水稻為主,近50%的耕地用於種植水稻,日本可稱謂“稻作之國”,大米被日本稱謂“國米”。因此,農業機械化也不例外,是以水稻為主的機械化。水稻生產機械化,也就代表了日本的農業機械化。綜觀日本農機化的發展歷史,結合我們對日本的實地考察認為,日本發展水稻機械化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四點:(一)高度重視水稻生產機械化和大力發展農機化。日本以二戰結束為分界點,戰前農業不發達;戰後,大力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施《土地改革法案》,實現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稻農的生產積極性,水稻種植髮展很快,同時政府與1953年出台了《農機化促進法》(1965年6月作了一次修改),通過有計畫的引進高性能農業機械進行試驗研究、促進適用化農業機械的推廣、套用,採取建立農機具的檢查制度和健全農機具試驗研究體制及確保其所需的經費等措施。通過發展農機化,大幅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來減少農民,轉移和分離農業勞動力,從事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及城鎮化建設。而後又於1956年出台了《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扶持和支持農機製造業的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二)對農業、水稻生產和農民購買農機實行補貼政策。日本的農業是國家政策高度扶持的農業,大米被稱謂“國米”,水稻生產就更是政府高度重視和扶持的產業。日本對農業和水稻生產一直有政府扶持政策,其中對農民購買水田機械實行補貼從1964年就開始了,一直延續了40年,直到2004年終止。40多年來,農民使用機械的積極性一直很高,政府都有高額的補貼,少則10%,多則高達50%不等,特別是購買使用先進的、價格高的補貼比例和額度也大,大大促進了農機化的發展。(三)因地制宜,結合國情,發展農機化。日本是一個狹長島國,人多地少,耕地不連片,地塊小、分散。加上1947年—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法案》時,政府在原先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的稻田強制分成小塊田劃給農民耕種,使得地塊更小。可以說,日本是典型的精耕細作型的“水稻小農業”,所以我們感覺日本的農機也是“小農機”。農機為農業生產服務,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日本的水稻生產機械化 ,就是為了適應水稻的生產特點而發展的,所以日本的水稻機械以中小型、精製為主。農業機械的製造質量高,性能先進,不斷有更先進的農機產品出現。日本的農機價格也高,但一比較、細算,也不算價高,一是農產品的價格高,相對農機比價就低,日本水稻的價格是中國的10倍,而相近的農機產品並沒有高出中國10倍;二是政府的補貼多、比例高、額度大。(四)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為農機提供保障。 

農協,是為農業服務的社會化、企業化、協會性的組織,在日本的農業生產和發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從中央到地方的市或村,都有農協機構。為農業和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也包括為農機提供社會化服務,即為農民提供銷售採購機械、配件供應、技術培訓與服務、維修服務、油料供應和農機牌證照管理等,農協還負責操作農機政府補貼事宜。農民使用農機沒有後顧之憂。 

日本發展水稻機械化經驗給我們的啟示 

(一)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支持和扶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度重視農業的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對於日本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業,不斷出台政策扶持和支持農業的發展。農業機械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支持農業首先支持農機,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日本先後出台了《農機化促進法》和長期為農民購買農機提供補貼政策,使農機化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 。我國對農民購買農機實行補貼才剛剛開始,補貼的比例和範圍還比較小,滿足不了農業發展的需要和廣大農民的願望。今後,我國應加大農機補貼的力度,包括擴大補貼的範圍和提高補貼的比及額度,應是政府扶持和支持農機化發展的一項有效的、根本性的措施。 (二)日本是世界上水稻生產和水稻機械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其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鑑。日本的水稻生產機械化是世界上一流的,前面已述,中小型化,但機械製造質量好,科技含量高,性能先進,堅固耐用,操作方便,是實施先進水稻生產科學技術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沒有水稻生產的高度、高水平的機械化,也就沒有日本今天水稻生產的高技術和高水平的今天。因此,我國也是一個水稻生產的大國,特別是農墾系統,以黑龍江墾區為例,水稻生產居目前國內領先水平,他們屬於寒地水稻種植,其特點同日本的水稻主產區北海道相似。黑龍江墾區在過去就曾結合本地實際,學習和借鑑了日本水稻生產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水稻機械化,受日本的啟發很大。今後,仍需要繼續學習和借鑑日本水稻機械化生產的經驗、技術和做法,洋為中用。(三)學習日本農協的做法和經驗,大力發展和建設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我國目前不僅農機化水平低,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也不健全和完善。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農協從上到下,形成網路,形成體系。農協是農戶和農民自主自願參加的行業組織,是為農民提供有關農業,包括農機各項服務的經濟組織。在日本,農協的作用非常大。我國應考慮發展類似日本農協的組織,來建立和健全為農業、農機服務的社會化組織。 

關於日本農協 

農協,全稱:“日本農民協會”,是集經濟性和社會性為一體的組織。農協實行會員制,會員分三種類型:一種是“正式會員”,主要是當地的農民,在當地有土地;第二種是“準會員”,準會員沒有土地,但從事的事業與農業有關;第三種是“其他會員”,既沒土地,也與農業無關,但出資入股。不論會員出資多少,每一個會員只有一票的權利。只有正式會員才有表決權,準會員和其他會員沒有,體現了農協是農民組織保護農民利益的社會性質。 

農協組織分三個層次:最高的是國家級的,即全國的,簡稱“全農”;其次是縣一級的(相當我國省一級);再次就是市村級的。 

全國級的農協,即全農在國家登記,其他農協相應的在省、市登記。為了規範農協的運作,國家還專門出台了《農協法》。 

農協在經濟上實行會員投資入股的股份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但在經營上,國家給予許多政策支持與扶持,如其它企業交納的企業所得稅,一般都在20—30%以上,而農協只交6%。會員按投資分得紅利和承擔風險,但會員不因投資多少而分權利大小,每個會員的權利都是相等的,即一票的權利。農協的經營者或負責人,按《農協法》及關章程實行會員選舉制和農協選聘制。 

農協主要有五項職能,即:農副產品的銷售,農業生產資料和物資的採購,農業金融服務,農業保險服務,農業管理。這五項只能,基本包括了農業生產領域的產前、產中、產後的所有與農業有關的各項有償服務,無論是買農藥、種子,還是農機,一般都是由農協來統一提供,農民秋天收穫後的農產品一般也交到農協,由農協統一收購,國家的惠農政策,一般也由農協來操作。以農機補貼為例,無論是國家的、縣(省)的,還是市級的,都由各級農協操作。有關農業、農機科研,種子培育,技術鑑定,農機駕駛執照的管理也都由農協內部的具體專業部門負責。我們這次到日本考察,其中參觀學習了許多農協的有關機構,如參觀了日本在北海道的“全農試驗農場”,已有近40年的歷史,也有試驗了近40年的水稻品種;參觀了全農在東京的農業科研機構;參觀了最基層的具有農協性質的農民的“農業生產組合”。農協不僅具有上述五項職能,因農協本身也是一個經濟實體,有的農協還辦醫院和搞其它經營。所以在日本的農業,農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沒有農協,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 

在農協發展之初,國家給了農協很多扶持政策,所以日本農協發展很快,加上本身運作不斷規範化,國家還專門出台了《農協法》,農協堅持為農業和農民提供優質的、標準化的服務,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即:很好地在政府與農民、市場與農戶、計畫協調與自由競爭之間起到很好的緩衝矛盾、協調服務、組織引導農業和農民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受到農民的歡迎、市場的認可、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但目前,日本農協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也面臨著改革和不斷完善、提高。一是政府的惠農政策逐步減少,對農協的扶持和支持政策也在減少。如持續了近40年的農機補貼與2004年開始取消,農民購買農機不再享受補貼,因此農民購買農機也就不是唯一的從農協購買,可直接從廠家採購和其它經銷商那裡採購,其它農用物資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因此農協在經營上遇到了競爭。過去農協有國家惠農政策掛鈎,實行近乎壟斷性的經營,靠國家《農協法》來約束,缺乏市場競爭,現在競爭性加劇;二是農協組織機構龐大,層層加碼,貿易流通、採購銷售層層加價,現在三個層次總共加價率最高的已達10%,基層農戶和農民對此很有意見。因此,目前日本農協正在面臨著改革,我們相信通過改革會不斷完善和提高的,日本農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本身具備的實力和所發揮的作用是任何一個經濟組織不可替代的和替代不了的。但不管怎樣,日本農協的成立、發展,為農業和農民提供的有效服務及發揮的歷史作用,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好的經驗、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值得我們吸取和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