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延安學習考察報告

滔滔延河水,承載了全國人民的重託;巍巍寶塔山,喚起了備受欺凌的民族.我們一同走進延安,了解延安,感受延安,追憶延安.

赴延安學習考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在延安期間,大家瞻仰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戰鬥了13個春秋的延安革命遺址,重點在寶塔山,楊家嶺,棗園等重要黨史發生地現場回顧了黨的七大,延安文藝座談會等歷史,並在文藝座談會舊址召開了我們學生黨員自己的文藝座談會.大家親眼看到了當時極為艱苦的革命鬥爭環境,睹物思人,感慨頗深,都覺得在思想上,心靈上受到了很大震動,決心以新的姿態,新的行動開拓創新,充實人生,將延安之行作為一個轉折,為黨,為人民,社會扎紮實實地做點事情.此次延安之行,引發了很多感想,

關於精神與行動

初到延安即深切地感受到,延安已經成為精神的化身.從1935年到1948年,中國革命從最艱難走向了勝利,中國共產黨從最困苦走向了強大.延安記載了這段歷史,也鑄就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實踐是不斷前進的,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但永恆不變的卻是精神.可以說,延安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延安歷史傳承了中華歷史,延安精神豐富了中華精神.

通過考察學習,大家認識到"延安精神"指的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培養起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它由延安時期的抗大精神,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延安縣精神,白求恩張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等原生形態衍化而來,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崇高的團隊精神精神與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今天,歷史條件發生變遷,但延安精神意義猶存,而且面對新的挑戰更需要發揚光大."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的前景,很大程度地取決於青年一代的狀況".那么,需要怎樣的接班人呢毛澤東同志曾說:"這些人具有政治的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蕩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狂妄,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批這樣的人,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完成."這些論述闡明了延安精神的內涵和要求.1989年9月,xx同志視察延安時指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沒有過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要發揚延安精神;今天我們更要發揚延安精神.沒有這種精神,社會主義是很難建成的."XX年12月,在全黨上下認真學習貫徹xx大精神的熱潮中,xx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到西柏坡學習考察,回顧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革命鬥爭的光輝歷史,重溫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特別是其中關於"兩個務必"的重要論述,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這一號召更是新時期發揚延安精神的具體要求.可以說,延安精神一脈相承,需要代代相傳.

每一個青年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對於如何實現理想,如何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卻時常拿不準,有時甚至感到迷茫.這其實是一個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問題.在延安考察的整個過程中,大家近距離地體會到當時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殘酷現實之間的極大差距.紅軍進入延安是在長征中的被動局面下作出的戰略選擇,無論是延安的條件,還是革命力量自身,對於實現革命勝利的理想都到了最艱難,最困苦的境地.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從大生產到整風,從黨建到強軍,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是立穩腳跟,然後發展壯大,最後解放全中國,13年彈指一揮間,黨硬是把革命理想變成了現實.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包含了走向成功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細節,包含了至關重要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講話,每一部文獻.這一切真實地見證了黨如何立足現實,改變現實,重視問題,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地反敗為勝,扭轉乾坤.這其中蘊含了無窮的智慧,成為後來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