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延安學習考察報告

大家在學習考察中,對照延安的革命鬥爭史,深刻反思了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覺得深受啟發.理想與現實是對立的統一體,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現實才有被改變的希望.

延安在歷史上並沒有過多的顯赫,然而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座邊鎮小城卻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矚目的中心.這裡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聖地,是新中國的搖籃,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裡樹立了不朽的旗幟----延安精神.今天,延安精神仍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和影響著新一代的青年人.寶塔山,延河水,王家坪,楊家嶺,棗園等這一個個名字是那么熟悉,早已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這一個個革命歷史遺址對我們來說又是那么陌生.在這些土窯洞裡,曾經居住過締造了新中國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窯洞內那簡樸得讓人難以置信的陳設,始終令人難以忘懷.毛澤東舊居里那架在炕上的床,周恩來舊居里那綁著鐵絲的床,朱德舊居里那默默無聲的紡線車,震撼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任弼時則把自己的一生比作駱駝,不唯索取,只有奉獻的精神.使我的靈魂得到啟迪,令我頓悟人生.他留給我的精神財富會讓我享用一生.這裡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物品都是一個故事,都凝聚著延安精神形成的軌跡.什麼是延安精神,我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永恆的靈魂所在.延安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創造了無數奇蹟的時代.

在這裡我們仿佛看到了那瀰漫的硝煙,閃光的戰刀,聽到隆隆的炮聲,雄壯的軍號,似乎又回到了那殺聲陣陣的戰場,對那些勇猛衝殺,不怕犧牲的革命前輩,更增加了敬佩之情;對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生活,無不更加珍惜;對經過戰爭洗禮的偉大祖國,無不更加熱愛.

在黨的七大會堂舊址,我們面對莊嚴的黨旗,進行了莊嚴的重溫入黨誓詞宣誓儀式,我們感慨萬千,肅然起敬,心中湧起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在黨的文藝座談會舊址我們我們學生黨員集體演唱了歌曲《東方紅》,隨後我們又學習革命前輩召開了我們自己的文藝座談會,各學生黨員積極踴躍發展,大家一致表示要向革命前輩學習,發揮黨員的先進帶頭作用,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幹得更好.

從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並指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孕育出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

二,關於理想與現實

每一個青年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對於如何實現理想,如何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卻時常拿不準,有時甚至感到迷茫.這其實是一個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們學生中間如何確立,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在延安考察的整個過程中,大家近距離地體會到當時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殘酷現實之間的極大差距.紅軍進入延安是在長征中的被動局面下作出的戰略選擇,無論是延安的條件,還是革命力量自身,對於實現革命勝利的理想都到了最艱難,最困苦的境地.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從大生產到整風,從黨建到強軍,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是立穩腳跟,然後發展壯大,最後解放全中國,13年彈指一揮間,黨硬是把革命理想變成了現實.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包含了走向成功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細節,包含了至關重要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講話,每一部文獻.這一切真實地見證了黨如何立足現實,改變現實,重視問題,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地反敗為勝,扭轉乾坤.這其中蘊含了無窮的智慧,成為後來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