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西部地區千名鄉(鎮)幹部赴外地學習考察報告

今年我參加了由國家外國專家局舉辦的西部地區千名鄉(鎮)幹部赴深圳、珠江三角洲、香港培訓班。此次培訓主要採取專題講授與現場考察相結合的方式,使我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學習之旅。

一、基本情況

這次學習培訓分別赴深圳、香港、順德、中山、珠海五個城市,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和經驗進行了初步了解和實地考察。了解深圳市經濟發展的動力、深圳改革發展和自主創新的有關情況和經驗、考察全國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居民委員會,聽取村領導介紹經驗。參觀香港市政建設設施、太平山頂、金紫荊廣場及香港標誌性建築——香港青馬大橋等。

二、主要收穫與啟示

(一)對照科學發展觀,感悟經濟特區的發展

深圳是我國最早開放的特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可以說,深圳是我國發展最快的城市,是一種現象。“深圳速度”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的標誌。從根本上講,深圳的改革發展和自主創新則是深圳快速崛起的真正動力。

一是發展為綱、緊抓不松。深圳的開放開發一開始就建立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理念與本地實際緊密結合的基礎之上。大力引進香港的資金、技術、機器,充分發揮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優勢,圍繞發展是硬道理,緊抓硬指標、用硬手段、抓硬任務不放鬆,不斷探尋適合深圳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是改革探路、帶動發展。深圳人能夠始終發揚“敢闖、敢冒、敢試”的“三敢”精神,在總結經驗中不斷深化改革,提出準、快、深、細、大、堅“六字”方針。探尋深圳的經濟發展,結合理論實踐,深圳的經濟發展源泉主要來自於五大發展動力,即: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科技進步、教育和制度創新。

三是堅持開放、勇於實踐。在堅持開放中,深圳人始終實踐“433”發展模式。堅持開放,擴大開放,貫徹政策。

深圳作為一個經濟特區城市,28年(1980年—2008年)的成功經驗締造了深圳獨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現象,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深圳逐步從農業經濟時代到工業經濟時代,走向知識經濟時代。

(二)對照現代市場經濟,感悟“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首先,香港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香港地區轄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其次,香港是一個特殊的經濟模式。香港雖然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但極具特色和活力,是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的自由港,被譽為“最自由的經濟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高度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高效的市場運行機制。

再次,香港是一個成功地方。之所以說香港是一個成功的地方,有它其成功之道,即:經濟自由、鼓勵競爭、實行法治和廉潔政府。香港在經濟發展上除了具有資本市場成熟、法制完善、稅制簡單,以及良好的管治文化等優勢,同時,實行“低稅率、簡稅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信息自由流通,這不僅使香港的企業所承擔的稅負降到相當低的水平,而且使企業擁有充分的活力,並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香港政府是法治政府,比較而言,香港擁有誠信和法治兩大社會資本,香港法治被評為亞洲第一,在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的評選,香港位列榜首。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發展的基礎和現實比作為一個大城市的香港要複雜得多,難以簡單類比。但香港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機制卻是最值得我們借鑑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已成為當前內地改革的主要聚焦點和首要任務。正是在這一點上,香港經驗為我們提供了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