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經驗交流會發言:將課改進行到底

將課改進行到底

一、求新求變轉觀念

推進課改,始於觀念。觀念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我們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改不行,改了也不一定行,但不改堅決不行。我們從抓觀念轉變入手,給老師“洗腦”。

一是開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活動,深入學習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同志以愛執教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有教無類,從不偏向和歧視學生,堅持把真誠的愛給予每個學生。堅信“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用“激勵、賞識、參與、期待”的教育藝術,教育好每個學生。

二是將“永學永思、和諧和美”的校訓植入教師心靈。通過舉辦專家講座、請教研室教研員來校聽課評課、請名師來校作課、組織教師到名校聽課、外出參加培訓等形式,引導教師學習新課程理念,研討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編寫意圖,領會課改精髓,提高理論素養,增強實施課改的信心和決心。學校向每位教師贈送了教育專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一書,讓他們談心得、寫體會,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努力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三是加強教師心態建設。多次召開課改動員會、培訓會,組織教師觀看《鷹之重生》視頻、凝聽婁萌教授《心態建設》講座,教育引導教師要有空杯心態、歸零心態,學習改變,學習克服,適應環境,真正認識到課改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觀念一變天地寬,通過轉變觀念,課程改革由“要我改”的被動要求轉變為教師們“我要改”的自覺行動。永和實驗國小的老師們從心底里愛學生,學生們在溫暖的 “愛”中慢慢懂事,知道了尊重、回報、上進、自強。

二、真刀真槍出實招

推進課改,重在落實。課改不是花拳繡腿,必須乾真事、求實效。去年11月22日全縣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會議後,我們不等不靠、乘勢而上,在全校範圍內迅速掀起了課改熱潮,五六年級語、數學科率先展開了“導學案”模式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

一是組織機構落實。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親自抓。任務分工到人,責任分解到人。

二是課改方案落實。經過反覆討論,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課改方案。方案明確了課改的模式、分工、流程和質量標準。

三是人員培訓落實。組織教師學習江蘇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我們稱之為“導學案”)課改經驗,觀看史正紅教授的專題講座視頻,學習“講學稿”經驗材料彙編,熟悉和掌握“講學稿”編制、使用的原則和要求。

四是“導學案”編制落實。“導學案”是集教案、學案、作業、測試和複習資料於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教學文本,是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充分整合後的校本課程,是“教學合一”的載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產物。“導學案”來源於新的備課模式,是集體備課的結晶。按照“提前備課、輪流主備、集體研討、最佳化學案、師生共用”的備課模式,以學生有效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老師們鑽進教參,沉入題海,深入研究挖掘,集思廣益,把每個知識點理清、理順,用最簡明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最終形成由課前預習、課內訓練鞏固、課外拓展延伸四部分構成的“導學案”。上學年“導學案”出爐的程式是,由主備教師提前一周將“導學案”草稿拿出交給備課組長;備課組長初審後發給全體組員,徵求修改意見;充實完善後交主管領導審定,定稿後製成正式文本。本學期的“導學案”編制任務是在暑期集中時間、集中人力完成的。

五是“導學案”使用落實。上課前一天,課任教師將“導學案”發到學生手中;第二天上課前將“導學案”收上來,了解學習預習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課堂上師生共用“導學案”,全班學生分成幾個有著響亮名字的小組,由各組學生通過研討得出結論,教師加以點撥和概括;課後,教師在“導學案”上填寫“教後記”,學生填寫“學後記”。強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導學案”,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特長和風格,而不是千篇一律、多人一面、湮沒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