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科學發展觀中的“科學”與“發展”,有著不同的學習認識。有的認為發展才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有“不發展最不科學的”的認識結論;有的認為科學發展觀側重說明科學的作用,科學才居於首要地位。並非簡單的咬文嚼字,從“科學”概念入手,剖析一下它的來龍去脈,還是有助於理清基本認知的。
無四運動,提出科學與民主兩大口號,主要針對皇權壟斷和封建禮教束縛。那時,科學是一個新穎的概念,最能顯示科學力量的工業革命,作為生機勃勃的新事物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儘管科學救國沒有成為民族解放的良方,但在民族解放的過程中,科學就被著意作為推動革命成功的重要力量。上個世紀末,科教興國切切實實成為建設國家的方略。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把科學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升到空前的認識高度。
而科學又是一把雙刃劍。當燃油汽車尾氣過量拍放,當熱核反應被製作成核武器,當強子對撞機被質疑或許要毀滅地球,五四運動時期被熱血青年,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所推崇的美麗少女一樣的科學,多少有點不再那么是含苞欲放的鮮花。科學不應該太孱弱,也不應該太危猛,科學應該存在到溫度合適的狀態。
把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結合鄧小平的第一生產力觀點來看,科學技術應該被作為生產資料最活躍的生產者所掌握,科學技術是生產者身上最具活力的因素;而科學技術又可以單獨作為生產資料而存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力諸要素,有著相乘的數學關係模式。因而,可以說科學本身就有發展的含義,而發展本身也有科學的含義。科學與發展的關係,更像是夫妻關係,可以單獨生存,需要有個性空間;也可親密相依,乃至交媾繁衍。把兩者硬生生掰開來看,是形上學的機械論,難免造成認識混亂。
筆者揣測,科學發展觀作為概念提出,想必經過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人細緻分析。漢語言文字在表達當代許多重大思想認識,或者許多新的生活現象時,都有難以勝任的羞澀。在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辭海里,除了科學發展觀這個名詞,難以再找到另外的名詞,可以標示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理論博大精深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