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對以胡總書記的黨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論觀點的高度概括;科學發展觀是十七大精神的靈魂,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科學發展觀吸收和借鑑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科學系統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基本思想和發展規律,體現了構建和諧的目標要求,進而促進了新形勢下不斷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
要深刻學習理解和全面、完整、準確的把握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這就是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工作。因此,必須加強對科學發展觀全面深入的學習,尤其是黨員幹部的學習,以利建立科學工作理念,形成廣泛工作共識,確定正確工作方法。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須特別倡導學以致用的學風,真正落實於實踐、貫徹於實踐、指導於實踐。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場深刻的觀念變革。而觀念的變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新舊觀念的反覆交鋒中才能完成。
發展觀念的轉變。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思路,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多年來,經濟成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思想觀念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必須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只重gdp增長而輕視環境保護、只重效率而忽視社會公平、只重城市發展而忽略鄉村建設、只重財富創造而忽略財富共享等觀念仍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有的部門和地區領導依然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依舊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視為“以速度為中心”。這些情況的存在足以說明,要真正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觀念並非易事。我們必須對以往的gdp至上與發展失衡的觀念加以矯正,積極促成各個地區走上健康、文明、以人為本、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政績觀念的轉變。能否把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到位,關鍵在於各級領導幹部能否對科學發展觀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把握,並將其貫徹於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實現政績觀念的轉變。因為,領導幹部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具體執行者,他們的政績觀與發展觀是密切相連的,有什麼樣的政績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反之亦然。但事實上,一些領導幹部只注重本地區或本部門利益,只顧眼前利益乃至個人的升遷。於是,不管中央如何三令五申反對“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他們卻依然我行我素。這種情況勢必影響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與落實。因此,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各級領導幹部就要實現執政觀念和政績觀的轉變,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指標體系,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發展方式觀念的轉變。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要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促使經濟成長中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轉變。推進經濟成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樹立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觀念,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第三產業和創新產業。各級幹部都要充分認識到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緊迫性,確保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順利完成。
消費觀念的轉變。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還必須實現消費觀念的轉變。這種觀念的轉變,不僅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而且全體公民都要踐行,甚至要從娃娃抓起。領導幹部首先應該具有憂患意識,認識到我國資源的有限性。譬如,在資源總量、人均耕地狀況、森林和淡水的擁有量方面,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弱勢狀況非常明顯。其次要有責任意識,要珍愛資源,為建立節約型政府作貢獻。據權威部門測算,我國政府機構的能源消費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節能潛力為15%—20%,節能工作大有可為。最後要具有世界眼光,譬如美國和我國的國土面積差不多,但美國只有3億人口,其土地使用年限不超過3XX年,而我們的土地已經被耕種使用了幾千年。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我們沒有資源優勢可言,所以對現有資源一定要倍加珍惜,並且要不斷培植開發利用新資源和再生資源的能力。
確立新的共享價值觀。目前我國還存在貧富差距過大、城鄉差距拉大等現象。如果在今後的發展中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社會風險將會因積累而放大。因此,從縮小差距、協調利益分配、促進社會和諧的目標出發,我們必須樹立共享發展成果的觀念,並通過樹立共享價值觀、調整初次分配格局、改進現行稅收結構、公平配置公共資源、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政策措施與制度安排來實現全民共享發展成果。
確立不斷創新的觀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可以促進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的轉移,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科技瓶頸和人才瓶頸制約的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把自主創新作為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著力點,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