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處處長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體會

水文測報工作如何適應新時期防汛抗旱工作要求

1、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學習科學發展觀,必須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以人為本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注重以人為本,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可持續協調發展,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適應,各個環節的發展要有機銜接,各個階段各個步驟的發展要良性運行。發展進程要有持久性、連續性、可再生性。

2、新時期防汛抗旱工作對水文測報的要求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今後一個時期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要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展開,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國民經濟將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長態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要求更加迫切,這些都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防汛抗旱工作的耳目和參謀,水文測報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

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確保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給防洪調度決策、人員轉移安置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實現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目標,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但是,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對人的生命和生活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因此,防汛抗旱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方針,把防洪保生命安全、抗旱保供水安全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水文測報工作必須緊緊圍繞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加強水文測報工作,為防汛抗旱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各項應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速,強化預案預測預警工作,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中央和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國務院成立了應急辦公室,頒布實施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和《關於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我局也頒布了《突發公共水事件水文應急測報預案》以應對突發事件的水文測報工作,這些均要求防汛抗旱工作要充分發揮應急處置作用,要求水文測報工作必須進一步提高應急工作水平。

三是社會輿論和新聞媒體對水旱災害信息高度關注,特別是新聞媒體與防汛抗旱工作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對傳統的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擴大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影響,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獲得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透明度,使之能夠得到更多的監督和評價,有利於提高工作水平。因此,防汛抗旱水文測報工作必須在“更準、更快、更全、更新”上下功夫,全面滿足社會和媒體的信息服務需求。

四是洪澇災害和旱災越來越嚴重,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洪澇災害來看,近年來,受局部氣候變化影響,我國部分中小河流、颱風、山洪等災害頻繁發生,損失越來越大;從乾旱災害來看,受旱區域已由傳統的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向南方和東部多雨區擴展,近年來,南方旱災發生之頻繁、影響程度之深、損失之重都是過去多年沒有遇到的。這迫切要求水文測報工作要進一步加大山洪和旱情的監測預警分析,為山洪災害防治及抗旱指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 水文測報工作與新時期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

一是我國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建設水平與新的要求不適應。近年來,隨著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一期的建設及各地相繼投入,新建和改造了大量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採集了大量的數據,為防汛抗旱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由於有關政策不落實,也給各地帶來了系統使用、維護的困難,增加了運行負擔。其中最重要的技術問題之一就是遙測設備因廠家不同而不同,其市場化和通用化程度較低,造成系統維護成本較高、維護不及時等諸多困難,制約了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的建設和發展。

二是水情報汛組網方式與新的技術不相適應。較早前,受制於x.25網路傳輸速率慢及人工報汛的要求,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一期及各地大多採用測站-分中心-省中心的報汛組網方式,而一些發達省份,基於全省各地寬頻聯網及自動測報系統的普及,有些採用測站-省中心-分中心,這樣不僅節省了大量投資,簡化了報汛組網方式,提高了學習傳輸、維護的效率,而且減輕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負擔,提高了信息系統建設的效率,為此,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二期已沒有對省以下報汛組網方式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採用相應的報汛組網方式。但目前採用此方式組網的省份不多,隨著省以上節點及大部分省以下單位寬頻網路建設的推進,應該因地制宜,採用科學經濟的報汛組網方式。

三是水文測報的服務面與新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我國水文部門在力求做好傳統的防汛抗旱工作的同時,正在全力開展新的服務領域,加大對山洪災害的監測和分析,加大旱情監測的力度。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目前仍存在開展省份不多、涉及範圍不廣、採取力度不強等問題,與當前山洪災害防治及抗旱工作的要求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