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共和國

一、國名淵源

簡稱“馬里”。

“馬里”原名為“蘇丹”,是1960年9月22日改名為“馬里”的。在曼丁哥語中,“馬里”為“河馬”之意。為取河馬的“力量強大”之威,故以此獸命名。13世紀40年代松迪亞塔·凱塔在此建立了龐大的馬里帝國,包括塞內加爾、蘇丹、南茅利塔尼亞、幾內亞的內地,以及象牙海岸和布吉納法索的一部分。1895年被法國占領,1960年9月22日獨立,改名為“馬利共和國”。

二、地理位置

馬里位於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是內陸國家。西鄰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北、東分別與阿爾及利亞、尼日交界,南接幾內亞、象牙海岸和布吉納法索。

三、主要概況

馬里全國面積124.1238萬平方公里。人口762萬(1987年)。主要民族有班巴拉人、富爾貝人、塞努福人、馬林克人和桑海人等。

馬里全國劃分為7個大區,46個省,18個市,285個縣。首都為巴馬科。貨幣為“非洲金融共同體法朗(簡稱非洲法朗)”。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班巴拉語。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

四、社交習俗

馬里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西非馬里人剛強,性格坦誠好心腸;感情真摯持人暖,特別善於互交往;女性尤其愛打扮,喜佩飾物和染妝;對待左手極厭惡,認為下賤又骯髒;教規教義重恪守,待客注意切莫忘。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馬里人非常重視禮節,待客十分熱情。只要客人前去光臨,主要總要端出一杯清香爽口的薄荷茶來殷勤招待的。若正趕上主人家吃飯,必留你一起共餐的。若遇到無親投宿者,不管彼此是否相識,主要也會騰出一席之地,讓你住下的。即使是過路人走到這裡缺了盤纏,主要也會解囊相助的。他們在生活習俗上有五種較為特殊的習慣:其一是刷牙不用牙刷,而用檸檬樹枝磨牙;其二是吃飯不用刀叉或筷子,而用右手抓食;其三是便後不用手紙,而用左手擦拭鑄後沖洗;其四是一年四季晚上睡覺都不用被子,而且一塊布蓋在身上;其五是母親不用雙手抱孩子,而用布兜把嬰兒背在背後。馬里的加布古、莫普提和桑加等地方的人,有以部落為村,民風古撲,實行有飯大家吃的待客習俗。吃飯時,任何人都能去某一家吃飯,而主人不管對誰都主動分發食品。馬里婦女不僅喜歡佩戴手鐲、腳鐲、項鍊,更講究耳環和鼻環。一般她們的耳環又大又重,下邊還有兩個“洋桃”似的墜兒。由於耳環過沉,她們不得不用一條細繩拴在頭上,兩端分別與耳環系住,以減輕耳的負擔,一般他們的鼻環都分兩種,小的套在鼻翼處,大的夾在兩個鼻孔的中間。馬里的女姓一般都習慣染妝。她們常以染足、畫手、梁牙齦等染妝方式來相互媲美。馬里人對狗頗為喜愛。他們認為狗忠實可愛,是勇敢、無畏、神聖的象徵。

五、禮節禮儀

馬里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施用握手禮。他們打招呼的方式很特殊,熟人路上相遇,各自要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邊走一邊問侯,從不停步,兩人雖已背道走出很過,問侯的話仍沒完沒了,直到彼此聽不清話音才終止。

馬里撒哈拉沙漠地區的人,與客人見面格外親切,彼此除了熱情握手和長時間的寒喧外。雙方還要互咬對方手臂一下,以留下一道痕跡作為紀念。分手時,雙方還要相互下跪虔誠祝願,最後揮淚道別。

六、信仰忌諱

馬里人有一多半信奉伊斯蘭教,信大體上拜物教的人占30.5%,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共占1.5%。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骯髒和下賤的。使用左手實際上就是對人的一種污辱。有的也忌諱“13”數。認為“13”是個不幸和不吉祥的數字。馬里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

七、飲食習慣

在馬里,最著名的菜餚就是“沙烤全駝”。這種菜的製作,要經過一段複雜的過程。他們先將宰殺的全駝割去雙峰,去除內臟並洗淨,再將事先烤好的一隻全羊放入駝腹、而淨羊腹內再裝一隻烤好的全雞,淨雞膛內再裝一隻煮熟的雞蛋,然後封駝腹,不放任何調料,把全駝放入用乾柴燒灼了的烤坑內,在駝身上埋一層薄沙,上面架好乾柴烘烤,約兩小時左右即可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