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買賣糾紛案

房屋買賣的雙方當事人,一方在中國,一方在美國,他們通過電子郵件說定了一樁房屋買賣交易,可事後賣方卻反悔了。於是,買房人一紙訴狀告上法庭。近日,楊浦區法院對一起房屋買賣契約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電子郵件也是訂立契約的一種方式,雙方的買賣契約有效。

本市國年路某弄43號601室是一套建築面積66.98平方米的復旦大學教工住房,也是何先生和彭女士夫妻共有的私房。本案的原告是這套房屋的租客小黎,他從XX年起就開始租住在內。XX年7月5日,小黎收到已赴美國的房東彭女士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內容為:“小黎,您好!我和我先生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43號601室以75萬元的售價賣給你,如果你同意的話,請給我們發一電子郵件,就算成交。雙方不變。你們可以開始裝修。……”

小黎第二天就回了一封電子郵件,郵件中言明:“彭老師:您好!您的XX年7月5日凌晨5時的電子郵件收到,經和家人商議,同意以75萬元的價格購買你們的房子。房款在你們XX年10月從美國回到上海

期間付給你們。”次日上午,彭女士親友來到屋內,根據小黎的清單將彭家需保留物品搬出。

生變故賣家反悔

於是,小黎開始裝修房屋,等著何先生夫婦回國辦理房屋過戶手續。XX年10月12日,小黎又收到彭女士的電子郵件,這一次,買房事宜變卦了。信中稱,由於何先生身體健康問題,他能否來上海尚存疑問,且自己在上海的時間也只有18天,就算辦了房屋交易手續,也無法辦理產權過戶。信中,彭女士表示無法繼續房屋買賣,願意協商補償小黎裝修費及家具定製費。

收到來信後,小黎感到事件嚴重性,於次日回郵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雙方的房屋買賣契約幾個月前已經成立,基於房屋買賣成交,自己才裝修房屋並添置家具;房款75萬元已經準備好,希望能順利辦妥房屋過戶手續。郵件中還提出,如果何先生因身體原因確不能回國,或擔心在彭女士回國期間無法完成全部交易手續,可以公證方式委託他人辦理。

兩家一起上公堂

可是,小黎沒有等來何家人回國辦理房產過戶,卻等到了法院的訴訟通知。XX年11月,彭女士將小黎告上法庭,要求終止雙方簽訂的《租賃協定》,小黎搬出房屋並按每月3200元支付租金至實際搬出日止;還要小黎支付違約金1600元。

收到法院送來的訴狀副本,小黎於XX年12月將何先生和彭女士告上法庭,要求確認雙方的房屋買賣契約成立,按75萬元房價辦理過戶手續;並表示願在辦理過戶手續前10日將房款75萬元支付給何先生和彭女士。

何先生和彭女士表示:房屋是夫妻共同財產,僅彭女士一人決定賣房,侵犯了何先生的權利;現有的證據並不具備房屋買賣契約的主要條款。因此,他們不同意賣房。

證據鎖定“伊妹兒”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當事人訂立契約,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書面形式不僅包括契約書,還包括信件和數據電文(如電報、電話、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可載內容的形式。去年7月5日的電子郵件表達了何家希望與小黎就房屋買賣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並明確了房屋的售價及房內物品的處理方式,且以“如果你同意的話,請給我們發一電子郵件,就算成交。雙方不變”的詞句,表明經承諾即受此意思表示的拘束,故此電子郵件是要約,到達小黎時即生效。小黎於次日回復的電子郵件對彭女士發出的要約表示了同意,構成承諾,彭女士收到時生效。

承諾生效也就表明了契約成立。就雙方的要約及承諾而言,具備了買賣的標的及價格,構成房屋買賣契約的主要條款。何先生和彭女士關於買賣契約未成立的抗辯理由之一是何先生未與原告商議過出售系爭房屋,但從雙方互發電子郵件的地址來看,彭女士發出的電子郵件為何先生姓名的拼音縮寫,從日常生活習慣而言,該信箱應為何先生所有;且彭女士發給小黎的電子郵件中書寫有“我和我先生經過慎重考慮”的字句,使小黎有理由相信賣房是兩被告的共同意思表示;綜上,被告關於僅彭女士一人表示出售房屋、侵犯了其他共有人的權利的抗辯,缺乏事實依據,法院不予採信。

因此,小黎要求確認房屋買賣契約成立的訴請,符合法律規定,法院予以支持。楊浦區法院遂作出判決:小黎與彭女士、何先生之間的房屋買賣契約成立;小黎向彭女士、何先生支付房款75萬元;彭女士、何先生應於小黎支付房款後10日內協助小黎辦理關於房屋的過戶手續,權利人登記為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