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三農工作計畫

2011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三農”工作攻堅克難、奮發前行的一年,也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省、市農村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推進我區農業農村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為進一步推進我區農業發展,謀劃好“十二五”規劃,特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轉型調結構,增收惠民生,監管保全全,強基增後勁,改革促統籌,管理重提升”的工作主題,以“推進科學發展、建設濱湖新區、發展都市農業”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大力推進農村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打造全省及至全國一流農產品品牌。在功能定位上,以建設休閒、觀光、旅遊農業為主,努力把三大片區建設成為最美的生態園區和城市後花園,達到市民“百玩不厭”的效果;在選擇品種上,重點引進一批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優新品種,且栽培方式多樣化,陸生與水生作物共存;在生態模式上,要合理布局,作物涵蓋苗木、花卉,農產品等各個方面,著力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展示區和濕地公園觀賞區,做到一年裡季季有實物、有亮點、有成果。

二、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觀光休閒型都市農業

以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城市化轉型為方向,充分利用秋種換茬之機,立爭完成每年傳統糧油種植面積平均壓減1萬畝,農作物秸稈產量減少XX噸;新增特色商效農業規模化生產面積5000畝,設施農業規模化生產面積3500畝;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000畝,新建1個鄉鎮土地流轉中心的工作目標。

(一)完善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大圩土地整理項目、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抓手,結合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復墾、現代農業園區等建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重點建設一批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促進農業生產高產穩產。

(二)合理規劃,大力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堅持把高效農業規模化和規模農業高效化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第一工程,依託合理的規劃和科學技術,以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城市化轉型為方向,努力提高農產品品質,實現產業聯動發展。在全區各秸稈禁燒區內,要創新種植模式,利用秋種換茬之機,引進一批高效、特色的農產品,努力推動“一油一稻”向多品種經營的種植模式轉變。要從行銷包河的戰略角度出發,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依託近城優勢和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等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做大做強大圩等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閒旅遊集聚區,提升農家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新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把觀光休閒農業打造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農村經濟的增長點和農民致富的支撐點。

(三)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確1個目標:即2011年計畫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000畝,新建1個鄉鎮土地流轉中心。做到2個夯實:一是夯實思想認識。大力宣傳土地流轉重大意義和土地流轉政策,提高基層廣大幹群的思想認識。二是夯實流轉服務機制。鼓勵建立有經營資格、有經濟實力、有資信度的土地流轉合作社。狠抓3項管理:即契約管理、檔案資料管理和信息管理。把握4項原則: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原則,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堅持有序流轉、規模經營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

三、健全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繼續加強指導服務力度,爭取打造10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新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新增5個農民合作組織,確保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12%以上。

(一)加快農業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建設。堅持“擴面、規範、提升、扶持、創新”的原則和“發展一批、壯大一批、規範一批、提升一批、創新一批”的思路,按照“公司(市場、協會、大戶、農民經紀人)+農戶”的模式,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外接市場、內聯農戶的橋樑作用,重點扶持一批入社500戶以上的規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力爭2-5年內,全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達到“一村一社”或“一村多社”的水平,成員數和農戶數達到總戶數的50%以上。

(二)加快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和發展。按照“大、高、新、強、多”五字方針,堅持引外龍、扶強龍、培小龍、育新龍四措並舉,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地發展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形式,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減少農民市場風險,充分發揮一個龍頭企業“帶一片農戶、創一個品牌、帶一個鄉鎮”的輻射作用。

(三)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引進具有牽動性的大企業。按照“項目引進上要有新定位、招商重點領域上要有新思路、引進戰略投資上要有新突破、培育招商載體上要有新進展、創新招商方式上要有新拓展”的要求,加大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中心、休閒觀光農業及農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招商引資引企力度,引進一批有牽動性的大企業、好項目。一要樹立首位意識。堅持把招商引資放在各項工作的第一位,做到對上爭取項目,對外招商引資。二要加強溝通。加強與區招商部門和農業龍頭企業的溝通與協作,及時了解招商信息和實際需求,做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三要明確責任。制定考核標準,細化任務,確立責任人,並嚴格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