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欠發達地區調查報告

一、我市農村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和生活現狀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向前發展,總的形勢很好。但由於歷史、地理、經濟發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農村仍有部分地區經濟欠發達、部分民眾收入水平較低。2002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2707元,據統計不達2000元的鄉鎮有13個、村483個、人口22.51萬,其中還有不達溫飽線的農民8.5萬。據我們入戶問卷調查:我市農村欠發達地區農民人均收入普遍維持在800—1500元這個水平。在這部分地區,農民耕作粗放,生活困難,住房簡陋,家具破舊,很少看到有電視機、洗衣機等現代擺設,除吃飯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沒有多大變化。特別是到山區目睹一些困難家庭窘況,令我們心酸,讓百姓心寒。

(一)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低且長期徘徊不前

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長期徘徊不前:一是純農業收入比重過大,仍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我市農村欠發達地區基本上是地下無礦產資源,地上無企業。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的農業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輔之運輸、農產品銷售等小型家庭經營。農民收入構成分為三大塊,種植業占40.2%,養殖業占16.5%,第三產業或勞務輸出占43.3%。有的地方種植業收入比重更大,遠遠高於全市8%的平均水平。如陽城縣河北鎮楊柏村2002年人均收入為1515元,其中種植業收入就占67.7%。有的農戶則純粹依靠種植業,一遇自然災害,收入就大幅下降。截止2002年底我市仍有20002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500元水平線上,11697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水平。二是農民現金收入低,無力擴大再生產。欠發達地區農民的糧食生產基本上是維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賣糧外,幾乎沒有什麼現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務工或做小本生意掙點錢,除了平時的開支外,到年底也所剩無幾。如高平市寺莊鎮西曲村王富貴,種有6畝地,農閒時在外賣菜。2002年糧食產量為4800斤,以實物折價收入為2400元,除去投入和上交各項稅費外,實際純收入以實物折價為1400元,僅夠全家4口人生活用。一年賣菜掙2000元,除去女兒上學、全家看病、禮尚往來、油鹽醬醋生活開支後,到年底還要借錢過年,大人甚至過年連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王富貴這樣的家庭在欠發達地區農村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三是傳統的煤鐵產業萎縮,部分鄉村出現返貧現象。隨著我市煤炭、鐵礦資源的日漸枯竭,依靠挖煤、挖礦及其相關的運輸、服務等致富的鄉村一時還找不到新的替代產業,農民收入急劇下滑。陵川縣奪火鄉佛水村,過去是全縣有名的戶均收入超萬元的小康村,礦產資源枯竭後,今年農民人均收入預計在1500元左右。類似現象在澤州、高平農村相當普遍。

(二)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1、與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109元,欠發達地區農民人均收入為800—1500元,城鄉差別為4.1煟敝粒罰6煟薄5實際上,農民收入中實物性收入占了40%,如果考慮到農民收入中生產投入占較大比重,城鄉差距則達到10煟保有的家庭甚至達到20煟薄

2、與富裕地區農民收入差距拉大。縣與縣之間農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城區農民人均收入為3411元,陵川為2075元,相差1336元;2001年相差1510元,2002年相差1530元。同一個縣中,鄉鎮與鄉鎮之間農民人均收入也有較大差別,澤州縣的巴公鎮和南部的山河鎮,沁水縣的加豐鎮和十里鄉等相差在一倍甚至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