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方案

為全面加強新形勢下農民民眾的教育管理,提升農民民眾綜合素質,培養新型農民,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全鄉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共××縣委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縣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孟辦發〔2011〕125號)要求,結合景信鄉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整合資源,創新機制,進一步改進培訓方式,拓展培訓功能,提升培訓能力,全方位、多渠道、深層次開展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加速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目標任務

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文明誠信、知法守法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社會發展為總體目標,以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主體培訓對象;以政策法規、道德規範、科技文化“三進村”為主要培訓內容;以培訓農民掌握政策法規、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授課到組、指導到戶、培訓到人,著力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科技技能和發展創新水平。努力營造“爭做新型農民、爭當文明農戶、爭創和諧新村”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全鄉農村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具體培訓任務是:在2011年內完成全鄉所有村組幹部和以青壯年為主的農民民眾的輪訓工作。其中,以村為單位,完成村組幹部教育培訓5期,培訓人數240人次;以自然村為單位,完成農民教育培訓56期,培訓人數5000人次;完成勞動力就業培訓250人次。

三、培訓原則

(一)因地制宜,分類培訓。按照各村組農民的文化水平、經濟發展程度、產業分布和存在突出問題等實際情況,區分不同的培訓對象,堅持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培訓。

(二)注重實效,方便農民。尊重農民意願,滿足農民需求,設立流動課堂,採取村組就地培訓,交叉巡迴授課等貼近、方便農民的培訓方式,將培訓重心下移,為農民民眾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訓服務。

(三)上下聯動,點面結合。在縣農民教育培訓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根據鄉黨委的統一安排,以各類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為依託,發揮各涉農部門的技術優勢,上下聯動,以點帶面,整村推進,促進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全面開展。

(四)長短結合,靈活高效。長訓短培相搭配,靈活運用各種培訓方式,注重寓教於樂,豐富培訓內容,活躍培訓形式,保證農民培訓取得實際效果。

四、培訓內容

(一)強化法律法規培訓。以社會治安、禁毒防艾、民族宗教、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計畫生育等法律法規培訓為重點,進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傳,增強農民民眾通過法律手段正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維護利益、化解矛盾的觀念。引導農民增強民主意識,通過合法途徑表達願望和訴求,保障自身權利,激發農民有序參與村民自治的熱情,提高參與民主政治建設的能力,培養知法、懂法、守法的新型農民。

(二)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培訓,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引導民眾牢固樹立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團隊精神觀念和艱苦奮鬥的作風。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增強民眾明辨善惡美醜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全力推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組織民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移風易俗,營造積極向上的農村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