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書館培訓總結

為了更好的發展歐洲學術著作收藏計畫(eabc),並增進同歐洲大學圖書館的相互了解與交流,應歐盟歐洲研究中心邀請,XX年年9月2日到8日在徐一新館長的帶領下,我們赴德國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培訓交流活動,同時前往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的館長和三名工作人員。

此次交流活動按計畫分為兩部分同時進行:1、館長間交流和研討;2、館員業務培訓。其中館員培訓地設在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圖書館。現將培訓情況和個人心得匯報如下。 

1.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圖書館見聞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XX年由杜伊斯堡大學和埃森大學合併而成,其前身杜伊斯堡大學和埃森大學都是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年輕大學,目前成為杜伊斯堡校區和埃森校區,雖分別位於杜伊斯堡市和埃森市,但距離僅約20多公里,校車半小時就能到達。合併後,原兩所大學圖書館改稱為杜伊斯堡校區圖書館和埃森校區圖書館。 

由於杜伊斯堡校區圖書館利用暑假進行館舍裝修,原定在那裡的培訓被遷往埃森校區圖書館進行。在培訓期間通過到各部門看現場業務演示,我們對埃森圖書館有了更多的認識,而對杜伊斯堡圖書館的參觀只有匆匆兩小時,只能走馬觀花了解概貌。 

在埃森校區圖書館,給我們留下印象比較深的設施和服務有: 

1.1 自助塑膠籃 

在讀者活動區域的顯著位置放置著很多跟超市購物籃一樣的藍色塑膠籃子,供讀者隨意取用,可以將個人物品和圖書資料放置其中,避免了禁止帶包入室給讀者所帶來的不便。 

1.2 自助借書機 

自助借書機的利用率很高,校園卡經掃描並輸入密碼確認後就可以自助借書了,借書和消磁過程同時進行,有聲音提示,最後自動列印借書憑據。不過圖書館還沒有自助還書機,所以常常能看到讀者排隊還書的場面。 

1.3 可外借與不可外借的圖書同置一架 

每本書除了貼上索書號標籤和條碼標籤以外,在書脊的頂部還有一個標有奇數或者偶數的彩色標籤,奇數表示此複本可以外借,而偶數則表示此書只能在此閱覽,不可外借。這樣做的好處是將保留本書庫和開架書庫的功能合二為一,有效的節約了空間和人力,讀者也不用為找同一種書四處奔走。 

1.4 懸在桌子上空的插座 

供讀者學習的桌子中央上方懸垂著立方體形狀的插座(四面可用),讀者可以方便的使用自帶的各種需要插交流電的設備。這種插座設定方法非常靈活,提高了讀者學習區域的使用效率。 

1.5 發達的物流系統 

每天圖書館都處理近百件的館際互借圖書,由館員進行業務處理和包裝,專業快遞公司負責運輸,各種裝具之齊全整潔,工作之高效有序,令人驚嘆。自今年九月一號起,校區間的通借通還服務也已經啟動,進展非常順利。 

1.6 學期書架(現實和虛擬並存) 

圖書館向教師提供網上平台發布所授課程的教學參考書和參考文獻信息,隨後參考書的詳細書目信息和參考文獻的掃描全文由圖書館員負責製作並上傳,學生可以查詢並下載使用。 

同時在圖書館也設有專門的閱覽區域,先按教授姓名再按課程名稱把相關的參考書集中放置在一起,而用活頁夾存放論文資料,以便隨時增刪。這些圖書資料都只能閱覽,不能外借。 

1.7 細緻高效的工作流程 

以館際互借為例,每一個處理環節都會在系統中得到反映,工作人員和讀者隨時都能跟蹤某份請求的進展狀況,同時有列印的工作單夾在書中跟圖書同行,書本不容易遺失和出錯。正是在這樣的技術和管理手段支持下,六人工作小組每天能夠處理數十件館際互借任務,同時還能處理數十篇文獻傳遞請求。 

1.8 為共享不惜拿出鎮館之寶 

在館際互借服務台旁,我們看到了一個保險箱,用來存放從外館館際互借來的珍貴文獻資料。為了實現共享,協作網各成員館都必須有求必應,不能因為是孤本善本就擅自拒借,當然受書圖書館也會以妥善的方法來保護這些圖書免受破壞。 

1.9 統一出效率 

德國圖書館非常強調業務協作網路,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圖書館就分別屬於好幾個協作網路之中,網路中的圖書館分享共同的軟硬體設備,分享豐富的文獻資源,這種協作網路帶來了服務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在參觀杜伊斯堡校區圖書館時,恰逢工人在書庫轉移圖書,其景象也讓我們頗受震撼。從圖書下架到裝箱到搬運到拆除書架,一直到以後的復原,都是由專門為圖書館服務的搬家機構來執行的,他們有自己設計的裝書箱和運書車,尺寸科學,搬運方便,還有獨特的標記方法,保證不錯不亂,非常值得借鑑。 

2.培訓內容回顧 

本次培訓分為四天進行,每天從上午9點到下午4點,中間有一小時午餐和幾次茶歇。每天涉及一到兩個業務主題,分別由圖書館擔任相應業務工作的負責人給我們講授。 

2.1 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 

德國館際互借服務的內容與我們大致相同,即為本館讀者向其他圖書館借書,同時接受其他圖書館的借書請求。但是與目前我館純手工處理流程相比,杜伊斯堡—埃森圖書館的自動化程度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