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師德培訓心得體會(3篇)

暑期參加學校的師德培訓之後,我又加深了一點了解和感悟: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對工作、對社會的責任不僅僅停滯於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也不僅僅局限於完成現有的教學任務。教師是一份職業,是一個崗位,但它卻是特殊的。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包括學生、家長、同事,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應是把責任放在這些對象上的,尤其是學生的範疇,為學生提供更為優秀的課堂教學、更為新穎活躍的生活氛圍。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這是毋庸置疑的。這種職業性質決定了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必須走在社會前列。1997年頒布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有八方面的要求:“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現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下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XX-2024年)》中指出教師的工作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教師個性化發展,不可增加不應有的精神負擔。要用正確的心態來處理人事關係,教師之間要合作互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待學生要率先垂範,理解、尊重、幫助學生,關係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是從我國中國小教育的現狀來看,適度的教育懲戒還是具有有效性。一方面要面對越來越大膽調皮、越來越難已管束的學生,另一方面要面對各種懲罰學生的“禁令”和社會輿論的苛責,這經常使我們教師陷入左右為難、束手無策的尷尬境地。這樣會導致教師乾脆對學生放任自流,哄著學生過日子;或者就是對學生實施體罰,甚至將體罰當做發泄私憤的手段。常聽有人說:沒有懲罰的教育史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服責任的教育。不過懲罰絕不是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我認為既要懲罰,更要尊重學生。

我們雖是一位教師,也是一個人,也有喜怒哀樂。我們有牢騷有抱怨,在教室之間發一發都無所謂。但是我們在學生面前就要告誡自己時時處處要為人師表,一言一行都要表現出教師應有的風範,你戰士給學生、社會的必須是個“君子”形象,那偽善的一面絕對不能在學生和家長面前展現出來去影響學生、去損害教師形象。我們既要教書、更要育人,更要以德育為首,所以我們當教師,不僅要學高,更要身正。

我覺得:做一件事是否有意思,關鍵在於自己的內心感受。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切都是重要的,一切都是有自己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