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師德培訓體會:關於如何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坐在這裡發言,感到很榮幸,我深知我所做的,只是一位極普通教師的職責,沒有什麼可誇口的,在學習了本次師德培訓後,結合自己與學生們4年來的經歷,與大家講講我的一些教育體會,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非常淺薄的看法還需要各位來指正。

三年前的這個時候,我第一次來到xx二小,接了兩個班二年級的數學課,剛剛接觸這群八九歲的孩子,當時只是覺得他們好可愛很好玩,但是幾周之後就為他們的學習習慣而頭痛了。每天至少兩個家長來電說孩子的作業本丟了,或者作業沒有抄來電問的,也有的學生一拿到作業本就做掉了一大半的;對於知識基礎更是無奈了,好多學生不認識人民幣不認識鐘錶……面對如此種種,我決定從抓學習習慣入手,也勸自己耐心點再耐心點,用愛來教學,經過一些努力,似乎有所好轉。但良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行的,於是我制定了短期和長期的計畫,從下面幾點做起:

一、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兒童時代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他們的學習從模仿開始,由於他們的認識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正面誘導是十分重要。由於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自理能力比較差,在平時我們就多了很多零碎的雜事:掃地、擺桌子、擦黑板……雖然這些只是一些小事,但我一點也沒有馬虎對待。相反,我充分利用了這些小事,讓學生學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節數學課一上完,就在教室里多呆幾分鐘,擦黑板改作業,準備下節課的教具等,剛開始學生只是圍在身邊看著我做,慢慢的就有學生搶著來擦黑板了, 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自覺拾起一片廢紙,扶正課桌椅等,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長期堅持,學生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

二、強化行為,嚴格訓練。

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覆的實踐,並且對學生來說,應主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國小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直到鞏固為止。課前準備工作,我相信在座的老師都會強調的,我剛接觸這班孩子時,經常在數學課上拿出語文書,或者半天還拿不出一隻筆,有時候在課上,為這些事情影響了上課的情緒感覺心裡特難過,於是我抽出一點時間,在上課前檢查了每個學生的桌子,而且在第二天、第三天也花一點時間進行練習,直到不用去檢查桌子,只要站在教室門口,學生就能做到,通過這樣的反覆練習,學生有了明顯好轉。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有許多的行為習慣是通過反覆訓練養成的,在進入中年級數學學習時,需要用到列豎式才能得到答案,於是學生們的課本、練習本、甚至書桌到處都列滿了豎式,乍一看,還以為本班學生有多愛學習數學呢?我的對策是: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草稿本,加入課前準備之列,在開始訓練這個習慣時要求每天記上日期,以寫作業的態度來對待草稿本,並且不定期檢查他們的草稿本,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慢慢地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事,事不怕小,只看老師如何引導,如何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