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班主任培訓班的學習心得

真正的“人”只有以“人”為本,讓“人”成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關注“人”的豐富、和諧、完美的發展,才把握準了教育的生命意義,才能讓教育煥發出生命光彩。

三、班主任角色的轉變

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其角色內涵是豐富的:他不再僅僅是“學科專家” ,而是“活動組織者”、“班級管理者”、“學生的朋友與知己”、“學生人際交往的指導者”、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諮詢者”。而所有這些內涵對新時期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會傾聽學生,重視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間的心理緊張氣氛,將學生不同的觀點聯繫起來,積極的與學生的想法共舞,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里悟得知識和道理。這樣,班主任才能擺正位置,轉變好角色,使班集體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寫到這裡不由得想起遲希新老師說過的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以耐心的態度、關注的神情,積極地傾聽,讓孩子有完整表達的機會,並同時給予溫馨的回憶”。對於我而言,班主任繁忙的瑣事,讓我不能,甚至不願意聽完孩子的心聲,我可能錯過了許多美好的東西。現在想想,我們在工作中只有蹲下身來,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去想,你才能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1.班主任角色由權威型向對話型轉換。

傳統教育的顯著特徵之一便是教師為中心。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擁有絕對權威,學生對班主任必須絕對服從,這就是所謂的“臣民”教育。權威型班主任培養出來的學生固然守紀、順從,但他們亦步亦趨,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缺乏主動性、創造性,更談不上具備時代所要求的創新精神。時代呼喚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這就要求班主任拋棄原來絕對權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對話者”、“引導著”角色提高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自主性與參與程度,樹立起新時代“生活導師”的形象。這種教育方式就是汪志廣老師提到的“公民”教育。的確,中國教育要實現從“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方向轉化。汪老師的課生動、詼諧,他以電視劇《亮劍》找李雲龍為例,向我們闡述了“臣民”教育的弊端。如果李雲龍接受的是“臣民”教育,那“臣民”教育下的他將有三種下場:一是被我們訓服成了綿羊;二是送到公讀學校;三是管不了——流失。一位戰場上屢立奇功的將軍,就這樣被我們的教育——“臣民教育”扼殺了。

四、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班主任在經營班級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常言道,名師出高徒,一個高素質的班主任,對學生最有效的影響力並不在於他的“行政權力”,而在於他的內在素質。一位優秀班主任說得好:生活常常以驚人的簡潔,明了的公式啟迪我們,就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一樣——罵人教會罵人,憎恨教會憎恨,愛教會愛,關懷教會關懷……這是富有哲理的思考,作為班級建設的經營者、管理者,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就必須重視自身的知識素養,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武裝自己,讓學生感到你是取之不盡的寶藏,使知識成為連線班主任與學生的橋樑。

總之,這次班主任培訓讓我收穫頗多。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平時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反思,積極進取,把所學知識活學活用,相信自己在今後的工作中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