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醫學院第三期團校培訓心得

作為一名二級學院學生會的幹部,所以參加了這次第三期團校培訓,為期兩天的理論培訓中,從華南師範大學的陳岸濤教授和學校黨委宣傳部吳征宇部長的講座中,讓我對學生幹部以及學生幹部在團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認識。此次團校培訓圍繞“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識、開展團學組織工作”的主題,在主講嘉賓的字字句句中,或多或少感受到他們對校園活動和團學組織幹部的關注。此次培訓中,我對校園活動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一、正確理解大學校園文化

每所高校,都有屬於自己的校園文化,它指在校園中被廣泛師生認同,能夠帶帶傳承的優秀校風和傳統。正如廣東醫學院的“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訓,“嚴謹誠實、勤懇好學、文明守紀、團結奮進”的學風,這些都屬於校園文化。

而這些校園文化的傳承和體現,則需要通過校園的文化活動去體現。正因為如此,我們就需要對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慎重慎思,在陳岸濤的講座中提到了“大學精神的本質”,他理解的大學文化精神包含了三個方面——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導向精神。通過在學生會兩年的學習,我是這樣理解三種精神:

(一)創造精神。我們都提倡不能將大學作為一個“專職的技能培訓所”看待,是因為我們追求的高等院校走出來的學生,不僅僅是一個動手能力強學生,更要是一個綜合素養較高的學生,讓其走到社會能夠將社會中一些陳舊東西改進,而不是照葫蘆畫瓢的工作。

(二)批判精神。我們每年學校都會舉行各式各樣的校園活動,結合我們學校自身情況,很多學生都提出了“活動質量必須提升”的呼聲,究其原因就在於活動數量多,活動的宗旨和目的不明確,用一句話概括“為了活動而活動”。所以作為學生幹部,每一次活動的舉辦,我們不能只把重心放在對活動的前期組織上,更要把重點分一部分放在活動的效果評估上,對活動中的糟粕進行批判提出,只有意識到這點,才能真正提升我們校園活動的質量。

(三)社會導向精神。雅斯貝爾斯(1883-1969)提過這樣一個觀點:大學是一個由學著和學生共同組成的最求真理的社團。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大學和社會的本質區別,大學中主要的人物不是商人、官員、政要人物、市井之徒,而是學生和老師,因此大學中必須存在著一種不畏懼最求真理的氛圍,因此我們都要形成一種意識——大學文化應該引導社會文化而不受制於社會。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曾遇到一個現實的現象:各種團學組織中,有些學生幹部為個人利益,勾心鬥角;為求職位“攀升”對指導老師“卑躬屈膝”等等。而這些現象就是受到社會中的個人拜金主義、官位主義的影響,所以才有一“學生會是藏污納垢之地”的極端說法。所以,作為一個學生,至少在大學這樣一個不等同於現實的社會的“小社會”中,我們更應該做到善其身,明其道,在各種活動去認識並糾正社會帶給我們的不良影響,同時作為學生幹部,更要以身作則,為大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校園文化活動的問題存在

作為學生幹部,我們組織很多活動,有時甚至需要通宵熬夜,絞盡腦汁去搞活動,這次團校培訓讓我重新思考了以往對活動的定義。

首先,我們認為,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課餘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滿足學生需求就可以。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大學活動的內容應該能針對性提升學生的各種發展,同時也應該明確這些“發展”是否正確,比如在醫學院校中開展類似商貿的“跳蚤市場”,這種活動的方式新穎,但在組織時,我們是否更應該將活動的主題和目的明確,定為“為畢業生和新生物品交換提供平台”而不是“培養學生商業意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