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中的課前預習暑期培訓心得

所謂預習,是指學生在老師講課之前,先自己閱讀新課的內容,做到初步了解,並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工作,它將直接影響到聽課的效果。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提出“學習語文要預習”,反對“不教學生預習”、“一切預習事項由教師代勞”的做法,足見預習的重要性。

一、預習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

(一)預習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

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預習—研習—複習。通常我們更重視課堂講解和課後鞏固練習,卻忽略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先課前預習課文內容,把握文章大意,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如魚得水,發揮自如。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一點即通,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節省了教學時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裡,筆者認為,即使學生沒有充裕的時間在課外預習,教師也應該留半節課甚至一節課給學生,千萬不要認為這浪費了課堂時間,影響了教學計畫,有句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預習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

《新課程標準》提出:“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而預習則正是學生主體意識得以體現的過程。老師對問題的設定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比泛泛而讀、走馬觀花更有目的性。預習過程中,簡單的問題學生能獨立思考、自行解決,難一點的則需要學生之間彼此交流、互相討論,才能得出結論。

比如學生預習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可以設定以下問題:1、課文寫了哪些自然之景,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如何?2、用一兩句話概括全文表現的情思。3、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運用各有什麼特點?這三個問題分別涉及到了課文內容、情感和藝術特點等方面的知識。對課文內容學生很好理解,只要熟讀文本,就能獨立完成。但對作者情思的理解和藝術特點的分析則需要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合作討論,才能得出較完整的答案。這個過程既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又能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是形成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

(三)預習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學生受益終生,但長期的“填鴨式”教育已經讓學生慣於接受,死記硬背,照本宣科,學習起來既費力效率又不高,而預習則正好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提供了一個機會。在學生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規律之前,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設定預習問題從易到難,從淺顯到深奧,就像掛在樹上的蘋果,不會太低,但只要跳起來,努力伸一伸手,是可以摘到的。

在教學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時,我主要設定了兩個問題:1、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用原文回答。2、如何用現代觀念評價孟子的主張。學生在疏通文意後,第一個問題迎刃而解;第二個問題是對第一個問題的拓展,學生只要結合相關知識聯繫實際也能回答。這兩個問題既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情況,又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長期堅持課前預習,學生就會養成主動閱讀、積極思考的好習慣,慢慢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甚至愛上學習。孔子曰:“好學不如善學,善學不如樂學,”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一種習慣,學習自然就會變得輕鬆。

二、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的“三動”

“三動”,即動口、動手、動腦。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設計者,一定要做好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工作,要求學生做到以下五步:一讀(讀課文)、二查(查字詞典)、三思(思考課後練習)、四劃(劃出重點語句)、五問(提出不懂的問題)。

(一)“動口”

即朗讀課文,朗讀是一種情感再現,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尤其是詩歌和文言文。

詩歌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毛澤東寫《沁園春.長沙》時的壯志豪情,聞一多在《死水》中表現的對黑暗社會的憎惡,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對幸福的渴望,舒婷通過《致橡樹》表達的現代愛情價值觀念,都會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表現出來。

文言文艱澀難懂,反覆的朗讀會使文言詞句變得明白曉暢;散文中優美的文字、深刻的哲理要讀得舒緩;記敘文中真摯的情感要讀得深情;議論文中有力的論證要讀得乾淨利落。課前,教師要從字音、停頓、感情色彩等方面指導學生的朗讀,力求“音準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