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培訓體會

x月x日—x日,我有幸參加了總行組織的中級經濟師培訓班,對於這么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非常珍惜,也非常認真的聽取課堂老師的授課以及全國各地同事們的一些交流,儘量攫取和吸收一切可以接收到的信息。事實上確實也收穫頗豐,感覺不虛此行。此次培訓班內容很豐富,授課的都是專家級學者或領導,層次很高,講解深入淺出,幫助我解決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和困惑。我想,每個人對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接受信息的角度有所區別,因此同樣一堂課對每個人的效果可能也不盡相同。對我個人而言,通過此次培訓主要收穫了三點體會或感悟。

一、對央行重要職能和相關業務有了更深認識

(一)對反洗錢內涵及其業務邏輯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反洗錢的概念以前有模糊的了解,也聽過總行xx副司長的幾堂講座,對反洗錢工作不算陌生,但也談不上熟悉,通過xx處長的講解,我感覺對反洗錢工作形成了比較清晰的邏輯框架。首先,形成了對洗錢概念的自我見解。通過魯處長“杯子”的案例(下文課堂筆記中有相關內容),我對什麼是洗錢行為有了自己的理解,那就是通過各種掩飾手段將不法所得合法化的行為,通過將貨幣變成實物,通過將價值空間處地進行變化(本地所得轉移到異地),通過價值使用時間變化(不法所得現在不用,沉澱一段時間再用)等行為都可以是洗錢行為。其次,形成了對反洗錢工作的邏輯體系,對日常工作有了較深理解。我們要求金融機構進行“客戶身份識別”,是為了讓金融機構儘量了解客戶,對重點客戶進行監測,這樣就可以提高“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的可用信息含量,為下一步的情報分析工作打下基礎,為反洗錢獲得成效設立保障。再次,對人民銀行反洗錢職能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人民銀行反洗錢工作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揪出多少洗錢案件,其最終目的是建立安全“防火牆”預防洗錢行為,因此,金融機構是反洗錢的主角,人民銀行需要建立起制度框架,提供政策平台,定好規則,搭好台,服務金融機構讓其唱戲,從這個角度可以將反洗錢理解為是一種服務職能。第四,對倡導以風險為本的反洗錢管理方式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人行確立風險控制目標——金融機構進行動態調整——人行對金融機構進行流程式管理,關鍵看金融機構操作留下的痕跡。即,從管結果轉向管過程,從監管金融機構的表面合規性轉向提高金融機構反洗錢的實效性。

(二)對《徵信管理條例》出台的來龍去脈有了較全面了解。xx副局長是徵信管理局的元老,參與了徵信管理的很多制度設計,站在他的高度所闡述的徵信管理知識,給了豁然開朗的感覺。當然,這部分我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了《徵信管理條例》起草的背景。在人民銀行工作也寫過關於徵信方面的一些信息,很多問題感覺都難以解決,比如,基層經常碰到的“異議處理問題”、相關部門花大精力“采非“問題等,其核心就在於《條例》遲遲未出台,我想相關職能部門也會感覺困惑。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人民銀行在xx年12月就向國務院報送可《條例送審稿》,但是政府相關部門對監管部門、準入條件、管理方式等認識存在較大分歧,條例被擱置。xx年,徵信管理局成立後,繼續推動徵信立法工作,xx—xx年,條例通過多重調研、意見徵集,在國務院法制辦中來來回回修改了多次,終於與各方達成了共識(有7條,見課件),黃局長估計該條例可能於今年9月份出台。由此可見,國務院、總行對該條例是非常重視的,上層確實也經歷了一般員工不知道的反覆與辛苦,詳細條例出台後對相關工作都會有明確的指導和促進。

(三)對國際上巨觀審慎政策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的認識。xx年g20批准了巴塞爾協定ⅲ的基本框架,包含了加強巨觀審慎管理、增強逆風向調節的諸多進展,對我國政策管理有一定借鑑意義。一是在最低監管資本要求之上增加基於巨觀審慎的資本要求。在最低資本要求基礎上,要求銀行保留2.5%的資本留存緩衝,資本充足率趨近最低資本要求時,銀行的收益分配會受到限制。二是加強對流動性和槓桿率的要求。提出了流動性覆蓋比率(lcr)和淨穩定融資比率(nsfr)兩個標準,分別從短期和中長期著力提高流動性要求,提升金融機構管理流動性風險的能力。初步決定銀行業槓桿率應不低於3%,在過渡期內就3%的一級資本槓桿率標準進行測試。三是在其它方面的進展首爾峰會批准了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提出的系統重要性機構政策框架、工作程式和時間表,主要包括處置安排、具有更高的損失吸收能力、更強有力的監管、完善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等。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提出從跨境活動、規模、關聯性、可替代性和複雜性五個方面識別全球系統重要性機構(g-sifis),並就其數目、超額資本要求的計提方法和標準提出了建議。fsb與標準制定機構將於xx年底之前完成g-sifis政策的套用和評估框架。fsn將於xx年中提出有關影子銀行監管的初步建議並與秋季提交g20。四是各國表現出央行主導巨觀審慎政策的趨勢。美國,建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負責識別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法案強化了美聯儲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授權美聯儲對資產規模超過500億美元的大型、複雜金融機構實施監管,發現、衡量並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英國,授權英格蘭銀行負責,通過設立金融政策委員會制定巨觀審慎政策,並把金融監管權從金融服務局轉移到央行。英國將金融監管職責重新歸入中央銀行,表明其金融管理理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