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專題培訓體會

1、時間的倉促,這次談不上深入學習,只能說參觀學習而已,但是還是有很多感受和想法。自然分材教學現在在推廣,肯定有好的一面,也有很多學校取得一定成績,而且這些成績是在採用課改之後有明顯的提高,xx二中的就是一個實例。

2、初到xx,感覺有點像金華,平原地帶,空間很大。xx二中校園也很大,整齊、漂亮。學校班級各項布置都非常統一,包括教室外牆裝飾,內部格局,教學用具,非常簡單,實用,充滿著學習的氛圍。

3、真正的高效課堂:學生先是習題糾錯3分鐘(學生前一天晚上自修一節課,自主預習,自主自測,完成問題探究。)然後老師一聲令下,學生快速進入開始討論階段,可以說非常激烈,全部學生都參與了,先是一對一,然後是集體討論。接下來是展示,完成幻燈片上的教師的指定小組進行展示,參與展示的學生也是很快上講台書寫或展示內容,沒有推脫,似乎一切都事先安排好的似的。接下來並由指定小組完成點評,點評的學生或解釋的學生水平也很高,思路清晰,講態自然,沒有做做的感覺。這裡大約要二三十分鐘,如果學生講解的很好,學生沒什麼問題,老師基本不講,或學生分析的不夠仔細或不能解答學生的疑問,老師會參與,但是下面學生的提問或意見不統一,會直接站起來,不管站幾個人起來,說話的的只有一個,其他人會很有禮貌的等待或反駁。最後總結,習題,下課。整個課堂非常緊湊,學生掌握情況也良好,這樣的教學內容我們是不能完成的。

我思考了一下:這主要得益於前一晚的自學,自學期間據說是不能有任何討論的,就靠自己學習,別的學生也不會告訴你什麼,這樣也就逼迫學生自己要學,要好好學,這樣也就讓學生大致熟悉教材,發現自己學習難點。這些習慣不是說說就形成的,要堅定的信念和決心,要勇於實踐的勇氣,長期的積累形成的。其實,學生的成績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學生自己學出來的,我們學校目前的狀況是先老師教,然後學生課後再學。他們是先自學再老師教。這個先後順序到底又怎樣的不同,有待於去進一步實踐與觀察。

那么自學的內容就非常關鍵了。我觀察了他們的導學案,發現非常細緻、非常嚴格。一、使用說明;二、學習目標;三、自學引導(自學知識引導、基礎知識問題引導);四、預習自測;五、我的疑問;六、我的收穫;七、合作探究;八、規律—收穫—感悟;九、社會—科學—技術。每一份都是按照這個內容布局的,每份有編寫人、審核人、包乾領導簽字。其中自學引導可以說最為關鍵,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而非填空的形式,這就也鍛鍊了學生組織和表達語言的能力。我發現學生都非常認真的完成,密密麻麻的寫滿內容,這些其實就是我們生物知識記憶點;後面的探究是對知識點的套用,進行探究,難易程度也是非常合適的。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是可以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

4、這樣感覺學生的學習模式單一,死板。學生沒有自己的時間,全由老師安排自學,你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習其他內容:比如今晚自修是語數外,你只能做語數外的各一課時課前預習。除非你已經預習的很充分,因為不充分,第二天就聽不懂,還是要學,不如自學透徹。其實自學指導書是8開紙2頁,完成已經很困難,所以他們沒有時間安排自己額外的學習計畫。由於時間不允許,沒有深入交談他們的學習細節或日常生活,帶著一些遺憾。

5、那么對於我們自己學校實行自然分材教學,首先要解決老師思想的統一,讓老師看到實惠。就像xx二中那個段長說的,要看學生看到眼前的實惠,而不是幾年後的實惠,他們是堅持不了的,那么我們老師其實也想看到眼前實在的實惠。畢竟好的理念也要有實踐的土壤,不同學校環境,實踐起來不一定是同樣的效果。所以現在必須要先統一老師的思想,統一思路,因為說實在的,老師還不是很清楚怎么做,沒見識過真正自然分材教學模式,因此這次外出學習是及時的,必須有一部分的老師體會這種教學,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學習這種模式背後的故事和操作程式,然後自己進行加工和實踐,進行組內小範圍推廣並完善。但是這次外出時間太倉促了,看了熱鬧看不清門道。然後就是解決學生要學的問題,他們要學了,總會學會一些的,然後我們老師點撥一下,也就進步了,出成績了。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簡單的想法,希望能與各位老師進行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