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中職教師企業意識培訓體會

不一樣的培訓  不一樣的收穫

走出去,才知道天多高;走出去,才知道地多寬;走出去,才發現耳目一新、豁然開朗。不一樣的眼界,不一樣的心態;不一樣的心態,不一樣的行動。參加xx中職教師“企業意識”培訓,才知道不一樣的培訓,不一樣的體驗,不一樣的收穫。

參加培訓,我一直在看。

“菜鳥到大師的距離——練習。”

這是在參觀xx企業文化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標語。它給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它的地利:顯眼、醒目。走進基礎車間,直入眼帘的就是這一幅碩大的標語,毫無異義地喜歡上了它,並感動於它。學生在迷茫、怠工時抬眼一看這幅標語,心裡自然又重新鼓足了勁。作為教師,我們都要搞班級文化建設、教室文化布置,要在教室里貼上名人名言佳句、貼上勵志的標語。可我們的名人名言佳句、我們的勵志標語掛在了牆上就再難走下來,失去了它應有的指導性。別說學生就是我們老師都可能背不下來我們掛在教室里的名人名言佳句。為什麼?問題不在名人、也不在名言佳句,而在於我們和他們之間橫著的距離。一句話,缺乏實用性,是為“標語”而“標語”。我們在文化建設時不夠用心。

“用心”是xx教育團隊追求的價值觀之一,從他們張貼的標語裡就可管中窺豹。他們張貼的每一條標語不是出自名人,而是出自他們自己之口,顯得真實、自然、易於接受。如經驗之談、如諄諄教誨,脫口而出,針對性特彆強也特別親切,就像在對學生訴說、提醒。xx真的做到了創立一種文化、形成一種環境、營造一種氛圍——始終如一地保持一種實用特色。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一企業文化還體現在xx每一個員工的言談舉止中,而不是僵硬地掛在牆上、冰冷地躺在檔案里。在這,和大家共同分享幾條xx的標語。

“今天最好的表現是明天最低的起點。”

“老師就是要講給學生聽、做給學生看、帶著學生一起乾。”

“知道和會是兩碼事,要把知道的變成會做的事。”

……

參加培訓,我一直在聽。

夏金星教授在講“如何轉化後進生”中說:“創造成功的機會,安慰不起作用,鼓勵也不起作用,只有成功才有用。”

我們的學生是懷著失望與無奈踏進中職的校門的。他們沒有考上夢想的高中,在父母眼中,他們是沒跳過農門的魚、他們是成不了鋼的鐵,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值也大打折扣。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命運也感到前途暗淡、渺茫;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他們往往表現為退縮、害怕,甚至破罐破摔。針對特殊的生源情況,教育教學方法亟待新的改變:先育人後教學。德國教育家第德多惠的一句話我們都很熟悉:“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從素質教育的內涵來看,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心。而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教好一個學生,幸福一個家庭,和諧一方社區。我們老師應尊重學生的多元智慧型,對學生持有積極的期望和要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一份自信,形成發展進步的良性循環。學生自會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再去爭取一個又一個的成功,以一個個小小的成功,促成更大成功的取得。通過反覆成功的正強化,培養學生的成功心理和自我發展能力,為學生積蓄以後踏上工作崗位的良好的信心支撐和動力資源,為學生成長為社會的成功者奠基。參加培訓,我一直在動。

進行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用工需求。

xx為我們安排了“企業調研”。這對我們一直在學校教書、上課的老師來說,完全是陌生的。即使有,那也是書本上的、理論上的。我們缺乏實戰能力、缺乏實戰經驗。但我們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是為企業服務的,而我們培養的學生符合企業的要求嗎?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更好更快地與企業用工需求相接軌?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中職教師。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走出學校,走進企業,進行企業調研。

我們這一組要調研的是重慶通盛工業有限公司。從“前期準備”到“制定調研方案”再到“企業調研”再到“總結展示”,我們全組齊心協力,分工合作。這一次企業調研是激動而愉快的。通盛公司對人才的要求是什麼呢?企管部馮中明部長回答我們:態度、技能。而態度是最重要的:嚴格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能吃苦耐勞、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和能力。馮部長說:如果讓他到中職學校當老師,那我就抓這兩個方面。想起曾經看到的一個調查結果,企業對員工的素養最看重哪些方面。排名前五的是態度、性格、習慣、敬業、技能。而態度是排在第一位的。就如馮部長說:技能再好、態度不好,拿來我也無法用。而態度好的他至少可以當流水線上的裝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