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幹教師高端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王xx,安徽省地理特級教師、xx六中校長。我曾經兩次聽他點評當年(xx年、xx年)的安徽省優質課大賽。王老師致力於課堂結構的研究,聽他點評優質課後,我曾經努力自身課堂的變革。也有些體會。這次能再次聆聽專家的教誨,內心確實很激動!王老師的講座《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思考及實例》正是以這兩次大賽的課堂為例。

王老師主要講了三個大問題:一、課堂教學結構的最佳化;二、區域地理教學的任務;三、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就課堂教學結構最佳化談談我的感想。

例:“家鄉的農業園區會是什麼樣”的理解

1、“問題研究”課

研究依據?——教學主題:理論和知識

如何研究?——教學策略:過程和方法

研究心得?——學生收穫:觀念、能力

理論和知識:農業區位理論,區域特徵

過程和方法:以學生活動為主,以案例分析為主

觀念和能力:農業園區建設的因地制宜觀念,現代農業理念,農業種類選擇的能力,農業園區規劃、繪圖能力。

2、關聯內容

是“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的套用;聯繫對比“第二節、第三節的農業地域類型”;形成“大尺度與小尺度”的地域比照,形成完整的地域概念(大、小不同);強調“園區”的概念;呈現了“現代農業”特徵。

3、課程標準要求:標準內容:結合實例說明農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活動建議”: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4、特徵: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特徵;實踐性、區域性的學科特徵;理論套用(綜合分析)的方法特徵;參評課堂的結構分析。

課例分析:

1、內容結構

導入:碭山景的新舊比較。

引理:閱讀材料,探究“發展碭山梨的區位因素?哪些自然因素?哪些積極因素?”——因地制宜原則

引申1—生態農業:“豬—沼—畜”示意圖

引申2—觀光農業:碭山觀光、採摘園圖片

套用1—比較寧國與碭山的地理環境差異性

套用2—繪製家鄉農業園區的規劃圖

點評:導入材料、情境一以貫之;研究碭山,並與寧國比較、遷移;理論指導實踐;缺少充分的總結提高。

2、學生活動(探究)結構

導入:學生閱讀——0.5分鐘

引理:學生討論“發展碭山梨的區位因素?—1分鐘

引申1:學生活動“完成‘豬—沼—果’示意圖”——1分鐘

學生探究“這種發展模式獲得什麼樣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1.5分鐘

引申2:學生探究“採摘園哪些經濟效益、觀光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0.5分鐘

套用1:學生探究“比較碭山、寧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1分鐘

套用2:學生活動作圖——4分鐘

點評:10分鐘的探究活動,分為六個小“探究”,很好地融入教學過程。解決了小步子教學容易產生的問題,但也產生探究不夠充分的問題。

3、問題設計

(碭山)材料中反映哪些環境問題?

(土地沙化)種糧食會怎樣?

碭山梨的區位因素?(追問)哪些自然因素?哪些積極因素?

這種模式獲得什麼樣的生態效益?

這種模式獲得什麼樣的經濟效益?

這個採摘園可以從哪些方面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影響這種觀光農業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麼?

比較碭山、寧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

寧國發展什麼品種?能否把碭山梨移來?

選擇適合的農業品種?

(學生展示規劃圖時,追問)現代農業,你是如何體現的?

預設探究性問題:7個

預設導入性問題:2個

即時過渡性問題:2個(寧國發展什麼品種?能否把碭山梨移來?)

即時追問問題:3個

點評:問題設定質量較高;隨意問題少;即時追問比較恰當;導入性問題不夠恰當

總評:結構框架,教材處理,教學策略,教學思路清晰,問題設定精準,使用安徽省地圖比較兩地。使用安徽省地圖可以做得更好。教學目標推敲不夠!

王老師將課堂解構為三個部分。內容結構,活動結構和問答結構。內容結主要分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是否與課標吻合;學生活動結構主要分析學生活動構成及參與度和參與的深度、效度。問答結構包括預設和生成,預設是否準確恰當,生成追問是否合理,教師評價是否及時準確,這些都反映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今後的課堂上,儘量就這三個結構來組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