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體會:一路收穫,一路成長

聊城經濟開發區北城中學 謝金梅

xx年8月13日至19日,我有幸與40多位同行一起,參加了在北師大舉辦的聊城市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夏日的北京,窗外驕陽似火,培訓大廳內的我心境明朗,熱血沸騰,一周的學習,我與同行的學友一起聆聽著、記錄著、研討著、思考著、收穫著……

專家們的講座潤物無聲卻令人深思,疾風驟雨卻令人豁然開朗。王文湛司長的《學習綱要 重在質量 提升內涵》高瞻遠矚,從國家未來發展的藍圖層面詮釋了為什麼要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和怎樣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體現出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摯愛、執著與寄託;張梅玲教授的《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備課上課》,全面細緻闡述了從目標制定到課堂實施的整個過程;xx老師的《走進常態的教育科研》讓我明確了“站在課堂上要有根”——在課堂靠增加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似葉上施肥;在備課中多花點時間以促進課堂有效,如根上澆水;鮑傳友教授的講座《教師專業發展與生涯規劃》讓我在感慨當教師難,當好教師更難的同時,更明白了骨幹教師身上的責任……

培訓的時間是短暫的,留給我的思考和成長空間卻是無限的。作為一名骨幹教師,唯有提升自身的內涵,才能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教好書、育好人。

做一名學習型教師

時常在思考,教育家和教書匠根本區別在何處?專家們的講座讓我豁然開朗,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么神秘,每個教師都有可能成為在中國有影響力的教育家,關鍵在於是否做到一個有心人,是否執著,是否有恆心。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生命不止,學習不息,這一點王文湛教授的講座讓我很受啟迪。除了參加培訓,互相聽課等學習形式外,教師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讀書。一要廣泛涉獵各類書籍。教師必須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時代發展了,老師必須不斷的充實自已,讓自已的知識不斷更新,必須要有“源頭活水”,而這源頭活水從哪來呢?惟一的辦法就是多讀書了,中外名著、天文地理、百科全書都應該涉獵,這樣站在講台上才能底氣十足,真正成為孩子心中的“百科全書”。二應該讀教育教學專著。讀陶行知,讀杜威,讀蘇霍姆林斯基……與大師進行對話,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三要讀教育教學雜誌。除了與教育大師對話外,我們還應該多讀教育教學雜誌,領略專家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學方法,站在理論的前沿,把握教改的脈搏,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學。

做一名創新型的教師

認認真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要讓自己教的輕鬆,學生學得快樂,創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勤于思考、善於思考是教師創新能力中最必需也最重要的素質。教學生學會思考並養成思考的習慣是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而要完成這個任務,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養成思考習慣。

首先,我們要經常反思自己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方法需要思考。我們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創新型的教師,就必須在教學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注重“授漁”式的教學方法,關鍵是教師要掌握“授漁”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探索。

靈活運用教材需要思考。對教材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研究,並著力思考:教材為什麼要這樣編排?是否有更好的編排方法?只有這樣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才真正能幫助我們熟悉教材,領會教材,駕馭教材。在備課時,腦子裡要多裝幾個“問號”,如教材中出現的東西是否都要教?根據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是否可以對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做必要的增減?

這樣精心地為學生鋪設求異路徑,引導學生多角度,靈活地觀察、分析問題,就能提高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質量,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當然我們的教學工作也就輕鬆了。 

做一名科研型教師

當今時代,要使自己在專業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就應努力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學術道路。這一點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研修管理處xx主任的講座《走進常態的教育科研》對我的啟發很深,面對發展的時代,面對變化的學生,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師,只有不斷地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才能提高工作效益,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素養。他在講座中指出自我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通道、是教師個人知識的改造與升華;既要重視實踐、勤於實踐,又要專於理論學習。作為骨幹教師更要強調反思學習,提出自我學習、自我專業發展的計畫,撰寫教育筆記,經驗總結或論文等,<蓮~山 課件>全方位提升自己。課題研究著眼小處,應該能具體操作,能形成系列,能實施檢測,研究真實的問題,在理論指導下科學地進行研究,在不斷反思中讓研究變得卓越。此外,做課題研究要持之以恆,要耐得住寂寞,因為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