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培訓學習心得體會6篇

思想品德培訓學習心得體會3

根據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市教培院的統一部署,20xx年8月28、29日海口市國小品德新課標培訓班在海口市四個培訓點同時舉行,來自全市的專兼職品德教師、各區教研員近兩百人參加為期兩天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旨在全面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基礎上,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基本理念,進一步課堂有效教學,促進全市品德教師專業發展。 一、本次培訓工作主要內容:

1、《20xx版國小品德新課程標準修訂說明》由符影、胡衛華、林秀霞、符永存、陳玉棋、王曉俐等老師負責,並結合課堂教學案對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推進課堂有效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

2、結合《20xx版品德新課程標準解讀》和《20xx版品德新教材分析》做具體教學實踐培訓的是陳文華、吳小紅、吳東雲、吳曉君、吳戰梅、黃芬等老師。

3、觀看課堂有效教學教學案例的視頻,並聽取有關專家的評課。

4、參加培訓的老師交流培訓心得和體會。

二、培訓的基本情況

由於上級領導和各教研室的的重視,各個培訓點的精心安排,使得本次培訓獲得圓滿成功。參加本次培訓的老師來自全市的專兼職品德教師、各區教研員近兩百人。在本次培訓中,每位培訓者認真負責,每一位參加培訓的老師珍惜這次機會,按時參加培訓,專心聽講,認真做好筆記,認真完成作業,切實做到學有所獲。這次培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促進了我市全體國小品德教師專業發展,為提高我市的品德教學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撐。 兩天的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省外專家的精彩報告的錄像資料,有省內一線教師的實踐分享,有精彩的課例,有學員的互動討論,有學員的獨到見解。我們的培訓學習,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 20xx年8月29日晚上19:30~22:30,由市區教研員、省級培訓者分別主持,在網上集中研討並拓展研討範圍。

二、培訓反思

對於本次培訓,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通過這次比較全面的學習,使我對新課標有了更好的認識,體會到新課程給了我們教師機遇,同時對我們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特別是品德教師,既要有學科知識的把握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又要具有廣泛的社會生活的常識、地理知識、歷史知識和法律知識,還要不斷收集整理當今社會新的教學資源來充實,而且要真正了解學生真實的生活,才能勝任品德教學,才能使品德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我們作為教師必須要轉變觀念,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停前行。同樣,教育教學理念也應與時俱進。為了適應新的要求,必須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新課改的需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要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氛圍,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成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體驗,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第三、作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師,應準確把握本門學科的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

兩天的培訓學習,我們對新課標的了解更加透徹:

1、新課標對課程性質的表述更加清晰。新版的課程標準將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性質定位在:“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同時,增加了關於課程特徵的闡述: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

2、新課標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年段區分。課程內容修改為:“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共同的世界”六個領域,適當降低了難度,並且對各年段內容做出區分度的說明。增加了體現新時代要求的目標和內容。

3、在新課標中,增加了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課程內容中增加了榮辱感、知恥心、感恩;珍愛我國的文化遺產等內容。並對實施建議做了詳細的、可操作性的補充與完善。在書中的教學建議這一部分對指導教師教學的指向和課程的具體實施要求更明確、清晰、詳實。提供的教學方法也更豐富、更明確,可選擇性更強。

第四,通過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學習觀上,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材觀上,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在教學觀上,教學是師生互動、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體驗與交流。新課程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經歷。不僅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總之,通過這次對品德新課標的培訓學習,讓我真正學到了許多東西,這次培訓很實用。我們會將培訓學習積累的智慧和熱情融入到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整理學習收穫,充實成長部落格,發出自己的聲音,關注省、市品德網路學習,關注品德課程,關注自身的成長。 通過這次培訓也使我對今後的品德教學工作更加充滿信心,還促使我不斷加強自我反思與其他同行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與研討。只有這樣才能站在一個真正的品德課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們的學生,才能與學生共享到品德課自身的魅力!

思想品德培訓學習心得體會4:《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不知從何時起思想品德課教學在“馬列主義的灌輸中”走過了一段路程,思想品德課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地位不高——小副科,形象不佳——枯燥無味,流於說教。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情況呢?或許是因為過去的教材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學生關心的問題不能通過政治課得到解決;教材的編寫也不夠人性化,總有點居高臨下的味道。針對這些問題,新課改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從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入手,從身邊事引理論,寓理論於實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啟迪和教育。作為新課標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師,我們如何應對新課改,讓思想品德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所改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解讀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

1、人文性在政治課中充分體現

在以往的政治課教學中,人們過於強調了政治課的政治性,忽視了政治課的“人文性”,政治課給人們一種只能講政治的感覺,使國中政治課教學缺少了人情味,遠離國中生的生活,嚴重地影響了國中政治課的教學效果。眾觀世界各國的國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歐、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國中思想政治教育則十分重視“人文性”和“滲透性”教育。它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沒有政治課的名稱,也沒有強調政治性,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學生容易接受。新課程標準以更加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對國中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了新的定位,在繼承和發揚舊課程標準強調的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思想性”特徵之外,增強了“人文性”。強調國中思想品德新課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這樣就使國中思想品德課更貼近中學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為一門受國中生歡迎的課程。

2、品德教育的力度加大了

國中生一般都是13~15歲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做人的關鍵時期,因此,必須緊緊圍繞他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問題進行教育。以往的國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對國中學生的品德教育明顯不夠,對國中學生現實生活的指導也較為薄弱,為了改變國中學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狀況,新課程標準根據國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課程標準將中學生在中學階段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作為國中思想品德課的根本任務;第二,新課程標準充實了道德教育特別是公德教育的內容;第三,新課程標準將國中思想政治的名稱改為“思想品德”;第四,將小學生思想品德課與中學生思想品德課作為一個整體,高度重視中學思想品德課與國小思想品德課的銜接。國小思想品德教學課程,現改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國中思想品德課打破了原來的一些框框,以“品德與公民”為主線進行建構。通過該課程的教與學,使學生初步認識公民與個人品德、公民與社會公德、公民與家庭美德、公民與社會法德、公民與社會責任。公民權利與義務等問題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在道德教育方面,新課程標準新增和突出了下列內容:(1)知道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體會生命的可貴;(2)知道應該從日常的點滴事情做起,實現人生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3)理解自尊是獲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損人格的事;(4)知道每個行為都可能產生一定的後果,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5)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學會在比較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6)懂得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社會生活中誠實的複雜性,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誠實的人;(7)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與人為善;(8)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夠平等待人;(9)體會和諧的共同生活需要寬容和尊重,懂得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10)懂得以平等態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11)理解維護社會公平對於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樹立平等意識;(12)培養正義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式。

3.高度重視國中生逐步擴展生活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真正任務應該是使學生獲得幸福的生活。要實現這一任務必須切入中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學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丟在校門之外,學生的可接受性是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取得效果的一條“紅線”。只有從國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出發,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心理健康,學會做人,學會生存並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課教學才會因此而變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國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與國中生生活實際相脫離的現象,在一些有關國中思想政治課的調查中,學生反映不喜歡思想政治課,認為思想政治課離他們的生活較遠,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使國中思想品德課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新課程標準將國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該課程建構的基礎。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國中生生活範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係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係,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強調本課程標準根據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係,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新課程標準調整了一些與青春期成長關係不怎么密切的內容。如刪去了“社會發展簡史”的內容,將它放到《歷史》或《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去,不僅最佳化了課程結構,而且將寶貴的時間集中到對國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4、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

國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知、情、意、信、行的過程。這個過程遵循著由外化到內化再外化為行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幾個心理要素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每個過程都充滿著矛盾。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內化為穩定的心理品質,他才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擁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當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國中生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課程標準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試圖通過整合心理健康學習的內容,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對學習、事業的信心,把優良的品德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養成沉著、冷靜、務實、高效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形成健康人格。

新課程標準在舊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學內容:(1)了解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2)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衝動;(3)學會與父母溝通,正確認識與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4)了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的消極作用,積極與同學,朋友交往,養成熱情開朗的性格;(5)了解教育工作特點,積極與教師迸化,發展有益的興趣愛好,提高生活適應和自我管理能力;(9)學習在社會交往中養成謙讓。合作和共享等有益於別人和社會的親社會行為;(10)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能夠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11)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壓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準備。

二、在教材編排上體現了五個新

1、教材觀念新。

始終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生活需要出發,以學生的成長規律作為依據,選取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典型事例作為主要素材,選取學科知識中最具教育價值的內容加以滲透和整合,使學生能夠得到切合身心發展需要的教育和引導,有利於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諸方面都能夠獲得均衡發展,有助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2、教材結構體系新。

從“德育回歸生活”的理念出發,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以國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按生活邏輯與科學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和社會等關係,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知識,統籌設計教材體系結構,注重不同內容的相互滲透、螺鏇上升,使思想品德課程成為一個立體的、開放的、發展的教育體系。

3、教材的呈現方式新。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創建一種全新的德育教材的呈現方式。每冊書分為若干單元,單元下面設課,每課書都設計“探究園”、“心靈導航”、“實踐與評價”、“閱讀與感悟”四個板塊,每個板塊具有特定的功能,但都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

4、教材構建的學習評價方式新。

根據品德課程的性質更加注重行為的評價,力圖建立一種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認知性評價與行為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以體現“知行合一”的課程性質。每一課中均有評價內容,包括對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和學習結果等的評價;評價形式多種多樣,有自評、小組評、教師評、家長評等。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有利於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有利於家長和教師掌握學生情況,並給予相應的幫助或指導,也有利於家長和教師根據情況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5、教材版式設計新。

教材圖文並茂,版式新穎,符合國中學生的閱讀審美要求;插圖數量多,照片、漫畫及色彩配合得當,使教材應有的嚴肅性及親和力得到很好的統一。

三、新課標下對政治教學的幾點思考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環節,其德育功能能否發揮及其程度的大小,直接關係著這門學科的存在價值和發展空間。新課程標準要求政治課教學應該有新思維。多年來的改革實踐說明,中學思想政治課只有置身於學校素質教育之中,著力於培育青少年學生的政治靈魂、人文素養、能力品質,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才能得到社會認同,才能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作為一名新課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師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呢?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幾點意見。

(一)最佳化課堂教學,讓課堂充滿生命力

在課程背景下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有如下四點基本要求:1、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2、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採用靈活的教學策略。3、強化實踐環節,豐富教學內容。4、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那么我們教師上課的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努力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學會科學思維、學會整理知識,鼓勵和培養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教材的學習,不是以掌握學科概念為目的,而是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用來提高中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生活能力、提高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思想政治素質。但必須強調,這裡絲毫沒有削弱知識傳授的思想,恰好相反,我們認為,只有用科學理論武裝學生,用先進文化薰陶學生,用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學生們才會擁有一定能力、養成一定素質。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知識,而是怎樣獲取知識、怎樣對待知識。

(二)開展有效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樹立新型課程觀、學生觀、學習觀

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不是權威之下的被動學習者。作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實踐、合作、交流、反思、批判。從內容的選擇、教學設計,到學習方式,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都努力做到“三貼近”,即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2、突出學生參與

教學活動的意義在於: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教學活動將情感因素作為優先設定的課程目標,特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的過程是學生德育能力發展的過程;教學活動以知識作為豐富情感、發展能力的支撐,努力實現知識的傳承、遷移和發展。

教學活動的特點不在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是轉變為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學活動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畫學習的過程;教師既是活動的設計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要在學習中、講授中、討論中、辯論中、活動中、社會實踐中、學習評價中,做理性的組織者、積極的參與者、智慧的引路人。學生為“主體”地位:要尊重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要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對學生寬容、鼓勵。加強與師生的情感交融和心靈的溝通。教師講課時要充滿感情,要以理激情,以形激情,以境激情,以行激情。

3、突出學法指導

思維過程是從問題開始的精心設問,是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思維的關鍵。蘇格拉底曾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就顯得為迫切。這樣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是學生進入主體角色的入門之徑。

(三)做到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的完美統一

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做到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使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發展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完美的統一。這是當前政治課教學必須解決的難題。在教學設計中就必須根據課程的需要定量滲透,適當擴展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課外材料,穿插現實生活內容,做到在內容上可以多方位,在數量上可以適當,在質量上要精彩,不能脫離教材。

教書是我們的事業,育人是我們的目標,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既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又要有過硬的業務素質以及理論聯繫實際的作風和能力,更要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大膽實踐,努力創設個性化的新課堂;增強責任意識,盡顯個人智慧,努力做一名新形勢下的中學優秀政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