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參加“木桶原理”培訓心得體會

桶理論的啟示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水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木桶的容水量,不取決於桶壁上那塊最長的木板,為大家準備的員工參加“木桶原理”培訓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員工參加“木桶原理”培訓心得體會範文1

現如今決定一個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人才,那人才又從何而來呢?就是通過培訓。現在的企業都非常的注重員工的培訓。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多的企業是立足現有資源,通過教育與培訓達到提高員工素質的目的。而我今天有幸能參加倍壘管理的木桶原理的培訓,給了我非常多的啟示與收穫。

老師給我們講的木桶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其實並不取決與他最長的那個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根。就像一個團隊是否優秀並不僅僅只是由最優秀的那個人決定,而是團隊中能力最弱的那個人決定一樣。若將企業整體的競爭力和實力比喻成木桶的容量,那么企業要想成為結實耐用並能盛滿水的木桶,要想增大這個木桶的容量,一是提升短板,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長度。

張老師說的很有道理,市場競爭的殘酷法則就是優勝劣汰,“劣勢影響優勢,劣勢決定生死”,短板總是會帶給我們無法擬補的損失,或許能帶著企業走向滅亡。既然員工中存在“短板”,就應該儘快把它補長。只有及時發現並不斷激勵企業員工中的“短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問題。

就我們電網公司而言,雖然我們公司的員工很多,但人才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高層次的管理人才與技術人員數量不是很多。實際的操作性人才很稀缺。有些重要的工作崗位人才已經出現斷層,跟一些發展快的公司來比,我們公司的員工素質還有待提高。面臨這種情況,我們就是需要找出企業的短板,從而擴大我公司的容量,增強我們企業的競爭優勢。 那么如何增強木桶的容量呢?第一,同時加長木板的長度,第二,只給最短的那根木板進行加強。顯然,增加同等容量的前提下,第二種方法要比第一種方法更經濟。在實際的工作中,如果對所有的員工都進行統一的一個培訓學習。那么這樣做的結果其實就是長板更長而短板還是相對的那么短,並不能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效果。所以,我們要針對性的進行培訓學習。再通過培訓資料的整理,讓員工和單位隨時明了目前的能力差距和培訓動態。 再者我們不應該只是給員工一種單一的培訓項目,而應該多角度的培訓他們。如果每一個員工是一個木桶的話,那么他的能力總和就是他那個木桶的最大容量,所以就一個企業發展來說,員工能力越強代表他的企業也就越厲害。所以我們不該局限與一些狹隘的崗前培訓,應該向全方位的發展。

員工參加“木桶原理”培訓心得體會範文2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企業在競爭中制勝的決定因素是人才,而教育培訓是解決人才問題的根本途徑。國際上許多著名企業都很重視對員工的培訓。據美國教育機構統計,企業對培訓投入1美元,產出達3美元。惠普公司內部有一項關於管理規範的教育項目,僅僅這一個培訓項目,研究經費每年就高達數百萬美元。理論和實踐均表明教育培訓在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工作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多的企業是立足現有資源,通過教育與培訓達到提高員工素質的目的,以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能”,而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對企業員工培訓有著深刻的啟示。

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其核心思想是: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根據這一核心思想,“木桶原理”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長度一樣,木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桶壁上有一塊木板長度不夠,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通常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若將企業整體的競爭力和實力比喻成木桶的容量,那么企業要想成為結實耐用並能盛滿水的木桶,要想增大這個木桶的容量,一是提升短板,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長度。

“劣勢影響優勢,劣勢決定生死”,這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法則。短板帶來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很多時候,給組織造成的損失可能是毀滅性的。例如,美國曾發生過宇宙飛船失事的事件,可以肯定地說,飛船升空前進行過多次仔細檢查,認為合格後才進行發射的,但升空後還是有極其細微的環節出現了問題,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後果。縱觀電網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人生傷亡、電氣誤操作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安全教育培訓工作不力,員工安全意識淡薄、思想麻痹、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既然員工中存在“短板”,就應該儘快把它補長。只有及時發現並不斷激勵企業員工中的“短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問題。

就電網公司而言,公司員工隊伍的現狀是:總量多,人才少,結構不合理;近3萬縣級企業員工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達30%,中級工及以上不足3%,高層次複合型管理人才和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數量不足,實操型技能人才嚴重缺乏,一些重要生產崗位已經出現人才斷層,與公司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員工的整體素質還有較大差距。面對電網企業員工隊伍龐大,層次結構參差不齊的現狀,要達到企業整體最佳化的目的,首要任務是分清組織群體中的“長板”和“短板”,並通過教育培訓等方法把“短板”變成“長板”,從而增大木桶的容量,增強企業的總體實力

根據木桶原理,企業員工培訓只有及時發現並不斷激勵企業員工中的“短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問題。要想增大木桶的容量,通常有兩種方法:其一,同時加長每一塊木板的長度;其二,只加長最短木板的長度。顯然,增加同等容量的前提下,第二種方法要比第一種方法更經濟。實際工作中,對所有員工採取統一的培訓模式,結果是使員工中的“長板”更加長,“短板”還是依然短,培訓效果不明顯,與提升企業員工整體素質的初衷背道而馳。事實上,電網企業員工的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培訓過程像學校上課一樣,採取統一的進度,必然缺乏針對性,徒增培訓投入而效果不理想。因此,按需施教,分層培訓突出針對性。要建立一個貫穿員工職業生涯發展全過程的、個性化的培訓檔案,這個檔案應該包括:員工所在崗位要求具備什麼知識和技能、員工能力現狀是怎么樣的、培訓需求有哪些、參加過什麼樣的培訓、通過培訓有哪些提高,讓員工和單位隨時明了目前的能力差距和培訓動態。

此外,要想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對“短板”的開發和激勵也很重要,在識別“短板”時要注意儘量避免“暈輪效應”,即不能僅看到“短板”的短處而忽略它的長處。因此,及時發現企業員工中的“短板”,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同時不斷激勵他們,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就是員工培訓應從狹隘的崗位職務培訓轉向豐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訓。如果將每一位員工比作一個木桶,那么組成這個木桶的那些木板就是該員工所掌握的各項知識和技能,而該木桶的最大容量就是該員工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對於某個具體的員工來說,除非崗位知識和技能是他的薄弱環節?否則單純的崗位培訓對於提高該員工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遠遠不夠的。另外,現代社會是協作性社會,以合作求競爭才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員工培訓的內容應從狹隘的崗位培訓轉向豐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訓。

與此同時提高員工特別是中高層員工的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讓人站在哲學的、歷史的、文學的、藝術的高度看問題,十分有利於提升人的見識水平,增強人的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素養作為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滲透於人的內心之中,使人抵得住一些不正當的物質、功利的誘惑。如此,就會用顆善良的心和儘自己的所能來造福企業。

員工參加“木桶原理”培訓心得體會範文3

讀了李望松的"木桶原理"讓我想起前一段時間的一個病例,一位老同志到我這做了個球帽式精密附著體。我選擇了我們省一家大型的加工廠,因為經常在它那加工支架,他們支架做的非常好,只是有點擔心烤瓷那塊,順便說-下,我們的烤瓷牙都是自已加工的,附著體還真做不了,沒有研磨儀。不過考慮也不要求形態,只要密合就好。模型發過去了,問加工廠怎么樣,說非常清晰,牙齦都分離開了,基本不用修模,烤瓷牙做回來以後,感覺顏色形態都還可以,試戴,天哪,怎么這么松,而且頸緣明顯寬於肩台,返工?六顆烤瓷兩個球帽,加工廠損失太大了,真的於心不忍,最後把頸緣磨掉換成肩台瓷算是密貼了,最後把支架部分做回來就位,效果非常好,用帕娜碧亞粘接烤瓷部份,心裡算有點底,囑患者半年複診,檢査是否需要重襯基托。不到兩個月,患者就來了,說支架鬆了,能不能緊緊,怎么會呢?摘下來一看,暈!一個鋼球折在膠墊里了,能不松嗎?沒辦法,只能重做。

我在這裡並沒有埋怨加工廠的意思,只是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內冠鬆緊的問題,一般臨床醫生都認為填倒凹和間隙液會導至冠松,其實那是一個誤區。我們現在排除臨床因素看看在加工廠會發生什麼問題。

首先模型到了石膏部,技工填倒凹,這時會有三種情況 1倒凹填的恰到好處,但在高勞動強度的加工廠這種情況可能性不大 2 為了就位順利稍多填點倒凹,這就可能導致內冠鬆些,但不會很嚴重。3 倒凹填少了 這就會引起內冠就位很困難 給車金帶來麻煩。

修好的模型到了蠟型部,滴蠟的溫度,包埋時水粉比例,膨脹液的濃度都會影響冠的鬆緊。

最後內冠到了車金部 這時有兩種情況 1內冠完全就位 如果前兩步做到比較好會出現這種情況 2 就位困難 原因很多 那就須要調試就位 一般來說 加工廠車金的工作量很大,如果碰到個急性子,用車針給你大面積-掏,冠是就位了,但後果是致命的,臨床上冠松的離譜如果是加工廠的原因,那么大多數都是它造成的。

我說的這些原因都是由於失誤引起的,我想在那些出精品的工作室應該不會發生這些現象吧,不過那的價格應該是很貴的,有點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