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肉牛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一、發展現狀

1.我國肉牛生產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實現了持續增長,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畜牧業生產大國。其中,肉牛業也有很大發展,牛出欄量和牛肉產量保持逐年增長勢頭。1980年,我國牛出欄量為332.2萬頭,產量僅26.9萬噸;XX年,牛出欄5602.9萬頭,牛肉產量達到750萬噸,分別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XX年,我國牛肉產量占世界的11%,位於美國和巴西之後,名列世界第三位。

2.我國牛肉消費情況。據國家統計局資料,XX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牛肉1.35千克,花費金額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購買量排名第一,人均為8.72千克,支出額為208.9元;山西牛肉人均購買量最少,人均為0.41千克,支出額為8.01元。我國牛肉消費特點是消費水平低。主要表現在:牛肉消費在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城市消費水平高,農村消費水平低;主產區消費水平高,非主產區消費水平低。

3.我國肉牛業的特點。肉牛產區分布。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牛肉生產中心逐步由傳統牧區轉向廣大農區。到XX年,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西藏5大牧區牛肉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從1980年的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東、河北、安徽4省牛肉產量,由占全國的9.7%上升到47.3%;東北三省牛肉產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從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帶和東北肉牛帶。

牛肉質量。目前,我國牛肉生產主要依靠黃牛,改良肉牛的覆蓋率僅為18%,來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國黃牛雖然有如魯西牛、秦川牛、南陽牛、晉南牛等諸多品種,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體型小、生長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纖維粗,用這樣的品種來生產高檔牛肉難度很大。我國高檔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檔牛肉生產能力低是目前我國肉牛業的突出弱點。

肉牛飼養方式。以往我國牧區主要採用草原放牧飼養牛,幾乎不用精飼料進行育肥。近年來,農區普遍採用秸稈、人工牧草和精飼料作為牛的主要飼料。其優點是充分利用了農區豐富的秸稈資源和閒置的勞動力,並緩解了肉牛對草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

在一些農區特別是中原肉牛帶和東北肉牛帶,肉牛的飼養規模逐步擴大。不僅小農產的飼養數量增加,而且還出現了一批肉牛飼養規模在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和養殖小區,並且養殖大戶和養殖小區的數量在逐漸增加。

生產成本與效益。我國牛肉平均社會淨收益為1.22元,即生產每千克牛肉將獲得1.22元的利潤。目前,我國牛肉的生產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按現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天出欄,每頭牛獲利在200至600元不等。

二、我國肉牛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產水平低。XX年,我國黃牛存欄量有1億多頭,年產肉量只有711.5萬噸,而美國牛存欄量尚不足1億頭,年產肉量為1131萬噸,是我國的1.6倍。其原因,除了我國黃牛出欄率低外,主要是由於胴體重低的原因。XX年,世界肉牛平均胴體重為200.7千克,日本為406.5千克,美國為331.7千克,我國只有135.2千克,可見差

距之大。

2.良種化問題突出。我國的牛肉生產水平低,除飼草料供應不足、飼養方式落後、疫病防治體系不完善外,品種是決定個體生產性能和牛肉質量的主要因素。我國肉牛業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