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縣城城區供水工作的調查情況匯報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為改造供水設施,提高供水質量,切實保障城區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按照縣委的安排,經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研究,成立了專門班子,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熊一雄同志帶隊,組織縣人大農城環工委、縣規劃建設局、縣自來水總公司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調研小組,於XX年3月10日至25日對縣城城區供水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縣規劃建設局與縣自來水總公司的有關供水工作情況匯報,查看了城區供水規劃設計和管網布局的有關資料,實地察看了湘江取水口、一、二水廠、輸配水主、支管道及原中南藥機廠、壽安新村、商業城、百花一小區、邵家嶺社區、浯溪三中、王府坪市場等處的用水現場,以及在浯溪鎮召開了由部分社區主任、人大代表、聯組長、部分居民參與的關於城區供水工作的座談會,考察了永州市零陵區、冷水灘區的城市供水工作,通過調查,我們初步了解了我縣城區供水現狀,以及幹部、職工、民眾對城區供水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就調查的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目前我縣城區供水工作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城區供水工作主要由縣自來水總公司承擔。該公司成立於1975年,現有幹部職工886人,經有關部門評估和審計測算,至XX年底公司固定資產4899萬元,淨資產1380萬元,負債3134萬元,資產負債率達65%以上。公司擁有2個水廠,日供水能力5.5萬噸,日供水量4.5萬噸,供水面積約18平方公里,用水人口約17萬人,供水普及率99.56%。供水水質基本達到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綜合合格率在90%左右。其中:一水廠始建於1975年,先後於1979年和1986年進行了技術改造和擴建。現有取水裝機235kv泵房1座、鏇流式混凝反應池1座,日水處理1.5萬噸的平流式沉澱池1組,容積約500噸的虹吸濾池1座,容積約1000噸的清水處理池1座,加氯設施1套,加壓泵房安裝供水機組2台,一備一用,裝機容量130kv。供水管網總里程近200公里,其中口徑100mm以上約40公里,口徑100mm以下約150公里。日供水能力1.5萬噸,主要負責對民生路以東至黃土嶺村以西的舊城區的工廠、機關、學校和居民用水,供水區面積7.5平方公里,分3個區域(即以龍山老縣政府為中心的1區,以王府坪為中心的2區,以原氮肥廠、原浯溪機器總廠為中心的東江3區),用水人口約6萬人。二水廠建於1991年,分三期建設,於XX年底全部建成投產。現有取水裝機270kv的泵房1座,日水處理1萬噸的平流式沉澱池和虹吸濾池2組,日水處理3萬噸斜管沉澱池和虹吸濾池1組,清水池3座,加氯設施1套,加壓泵房安裝3台供水機組,二用一備,總裝機容量355kv。供水管網裡程約400公里,其中口徑100mm以上約60公里,口徑100以下約200mm公里。日供水4萬噸。主要負責對民生路以西至浯溪路以東的老城區和新城區的工廠、機關、學校和居民用水,供水區面積10平方公里,人口約10萬人。

近年來,我縣的城區供水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隨著我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城區用水量急劇增長,城區供水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民眾飲水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從這次調查來看,近年來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來,我縣城區供水相當緊張,供需矛盾十分尖銳,百姓用水非常困難,民眾怨聲很大。據了解,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因供水問題引起的民眾來信來訪事件就有232起1547人次,電話信訪天天不斷,民眾圍堵縣委、政府大門的事件有11 起379人次,特別是柿花園生活小區就有200多人聯名集體上訪。這些,不僅嚴重影響了城區人民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也制約了縣城城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激化了社會矛盾,損害了黨群關係,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二、目前我縣城區供水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據調查組分析,目前,我縣城區供水工作主要存在如下急需解決的困難與問題。

(一)管網布局不夠合理,管網等供水設施未按城市供水專項規划進行建設。據調查,目前的供水管網的建設已遠遠落後於城市發展。根據縣城原總體規劃,到XX年預計縣城總人口6.5萬人,城區面積為9.7平方公里,城區日需水量為1.5萬噸。目前,城區人口已達18萬人,城區面積擴大到18.1平方公里,城區日需水量已突破7.5萬噸,而現有水廠設計日供水能力為5.5萬噸,實際日供水僅為4.5萬噸,供需矛盾十分尖銳。況且,部分地段主、支管網走向很不合理,口徑100mm以上的供水管道僅50餘公里,並且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區如民生路、陶鑄路、商業城、柿花園、黃土嶺、邵家嶺、壽安新村等城中心區或局部地區供水管徑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城區供水規劃與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不相配套;二是在城區開發建設的過程中,開發商沒有按規劃施工,尤其在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方面,為減少建設成本,鋪設小口徑甚至材質低劣的供水管道,因而,許多管道成為供水頸瓶,水量、水壓明顯下降,造成目前無法正常供水,給居民用水帶來諸多不便,民眾反響十分強烈。

(二)供水設施陳舊,輸配供水能力明顯不足。一是輸供水設備嚴重老化。據調查,一、二水廠的取水泵房、供水泵房的10套機組設施相當陳舊,都屬於上世紀70-80年代的機電產品,技術設計落後,功能效率低下。據自來水公司技術人員反映,一水廠供水泵房的2套加壓機組、二水廠供水泵房的3套加壓機組都很難正常運行,一般只能開啟1組電機,一方面是由於功率負荷過大,輸變送電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城區管網老化,無法增大輸供水壓力。據調查,城區內大部分小區和街道居民住房,平時三樓以上很少能夠有水,一二層也水壓不足,水量過少。況且,一水廠的機組使用年限已超過30年,屬長期超限服役,機器能耗大、故障多、維修成本高,已完全不能適應現代城市供水事業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