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統清明節風情

古代清明節傳統風情:

有人會覺得,清明節吃著寒食祭奠先人,真是淒涼啊。其實不然,有詞為證:“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這是多么令人嚮往的場景!所以我們就來講一講清明的另一番風情。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如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等。可見,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的哀傷,更有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此時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退去了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了由陰到陽的轉化。所以說清明節的實質是通過緬懷先人來迎接更美好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清明節實在是一個快樂和積極的節日。

李秀成吃青團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煮雞蛋

清明節吃的東西,還有一種做法更簡單,那就是煮雞蛋,雞蛋是要染成紅色的,帶在身上吃。小孩們還喜歡相互碰雞蛋,如果哪個孩子的雞蛋皮結實,把其他孩子的雞蛋皮都碰破了,那么這個孩子就是最驕傲的。如今在武漢周邊農村仍然留傳這個這樣的習俗,常聽到的“三月三,煮雞蛋”的民諺。煮雞蛋用的是冬天麥田裡的薺菜,整株帶根洗淨,將雞蛋稍稍敲破一點,使之更加入味。煮好的雞蛋有濃濃的薺菜青香味,據說這種蛋還有治療頭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