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傳統清明節食品:青團

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麴草。泥胡菜氽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現在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

製作方法:

方法一

把艾草洗乾淨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時候,可以加一點點石灰水,這樣能去掉苦澀味,如果不加,就多洗幾遍,問題也不大。然後加點水,用家用的攪拌機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量調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麵團,然後加入豆沙餡,包成拳頭大小的糰子。注意,是小孩的拳頭。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蒸熟後把青團放涼了,就可以吃了。

方法二

艾草摘取嫩莖和葉,洗淨後放入和有鹼水(鹼水有保持青綠顏色的作用)的沸水中,煮沸待艾草發軟後撈出濾出汁水待用,做青團之前再用清水洗去鹼水,再把這些漂洗乾淨的艾草用紗布包著擠乾水份後用刀斬碎,再用手掰成一小戳一小戳的待用。糯米粉與秈米粉以一比一的比例對和後加水和至半潮,把粉放入大蒸籠,粉頂上放艾草,開蒸。待香味四溢時蒸熟了,端起蒸籠倒到石臼中,男人握大石杵先用小氣拈,把艾草和粉拈在一起,拈完了,男人搗、女人在一邊翻著粉。每搗一下就要翻一下蓋住搗出來的窟窿。最後粉變成了粘滑的沒有顆粒感了,就可以拎到盆里放在桌子上了。這時要趕緊趁熱“捉”,把這個半成品拉出來再從拇指與食指間擠出一個小團,拍扁了裹上金黃色的松花粉,一個又香又滑又糯的青團出爐了。

方法三

材料

主料: 糯米麵、菜汁

輔料: 澄粉、餡料

調料:開水、豬油

步驟

糯米粉倒入容器中

再倒入菜汁

混合均勻

另取個容器,放入澄粉(也可以用粘米粉)

再加入開水攪拌成團

將糯米粉麵團和澄粉麵團放在一起

揉均勻後,再放一勺豬油

再揉成團即可。如果有些沾,可以在案板上撒些澄粉

然後將綠色麵團分成10份

包入綠豆餡料,最普通的就是紅豆。慚慚發展成鹹味的,肉的。果味的

包的時候不要著急,慢慢地用手推上去,和做月餅的手法一致

包好後,青團表面是光滑的

將青團放在塗過油的蒸籠上,或者放在矽油紙上

冷水上鍋,蒸10分鐘即可

在中國古代,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里,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製而成。

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統糕點,製作方法及食用習俗與青團大同小異,皆為清明前後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廣東及台灣客家地區稱為“艾粄”,江西客家地區稱為“艾米果”,在閩南及潮汕地區稱為“艾粿”,而廣府地區則常稱作“艾餅”。

製作好的青團食用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