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政協提案

每個社區都要設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除了方便辦理市民各類與政府相關的日常事務外,還應該具有傾聽訴求、下情上達、上情下傳的功能。根據需要,定期不定期舉行部委辦局和其他政府部門進社區現場辦公活動,為人民民眾排憂解難。

因地制宜設定社區文體活動中心。要優先解決開放型文體活動的用地需求,建設小型多樣方便實用的體育鍛鍊場所,配備健身器材並定期維護。建設社區公共體育健身場所設施,應當全面考慮各個不同年齡階段和特殊群體的不同需求,倡導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滿足各類人群的體育鍛鍊需要,豐富人民民眾的業餘生活。

因地制宜配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借鑑已開發國家的家庭醫生機制,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多設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藥店,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並與地理位置相近的市區兩級醫院形成快速搶救通道。

因地制宜設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中,充實完善為老年人、殘障人服務的內容。隨著上海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益嚴峻。一方面養老院的床位和檔次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多老人心理上無法接受養老院養老方式,因此居家養老是不錯的選擇。獨身子女時代的居家養老是子女不能完全承擔的,必須依靠社會和政府的力量。

每個社區至少設定一個垃圾分撿處理中心。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有利於節約資源。有的社區明明已經建成了分類收集的垃圾箱,不少市民也知道垃圾應該分類投放,但卻不清楚具體該放到哪裡。環衛工人在收拾分類垃圾箱裡的垃圾時也沒有按照科學標準分類放置,而是一股腦兒裝運,垃圾填埋和焚燒場的分類收集處理仍處於摸索階段。我們建議政府部門向市民大力宣傳解釋垃圾分類處理的功效,先行試點、逐步推廣,在社區層面建設垃圾分撿處理中心,同時從嚴管控垃圾中轉站和末端處理場。

6、加強社區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社區幹部的整體素質

(1)切實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以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參加社區建設。通過崗前培訓、專業培訓和鼓勵學歷進修等抓好社區“兩委”幹部的理論和業務教育培訓,不斷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整體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定期選拔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工作作風硬的人員充實到社區工作者隊伍,創新社區工作上掛下派、橫向交流、脫產學習深造等培訓機制,提高社區人員政治、經濟待遇,在評先、評優、公務員招考等方面向其適當傾斜。

(2)完善工作模式。推行“社工+義工”社會工作模式,建立社工、義工聯動機制,促進志願服務事業發展常態化、制度化。

(3)加大培養力度。充分利用本區教育資源優勢,探索建立社工培訓基地,加快專業社工培養培訓步伐。同時,積極藉助社會尤其是企業力量,拓寬培養渠道,並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購買社工服務。

7、加強重點人群監管,破解社區管理難點。

(1)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全面掌握社區戶籍人口,以社區為依託,以派出所為主管,建立外來人口備案制度,促進人口規範有序流動。

(2)加強青少年群體服務管理。開展適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活動,加強對社區閒散青少年、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服務管理。重點解決輟學生、流失生返校學習問題,加強對孤兒和流浪乞討兒童的救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