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政協提案

【案由】關於加快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建議案

【類號】6

【類別】教育事業

【提案號】0137

【審查意見】建議國務院交財政部會同教育部研究辦理

【提案人】吳明熹

【主題詞】農村 普教 經費

【提案形式】個人

【內容】

農村基礎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科技農業方興未艾,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國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有數以億計受過基礎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作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

但是,農村教育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目前,我國農村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歲至64歲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全國現有8500萬文盲半文盲,四分之三以上集中在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全國有431個縣沒有“普九”,已經“普九”的部分地區是低水平意義上的“普九”,基礎不穩。不少地方存在學生因貧輟學、拖欠教師工資、學校危房年久失修、公用經費短缺等突出問題。主要問題是:

一、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問題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興辦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教育經費十分緊張,1999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8191l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18l5.7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2.79%,低於世界上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教育投入比例。而這有限經費中的大部分又沒有投入到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之中。以1998年為例,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學生為1.23億,占當年全國基礎教育學生的2/3,但當年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中用於農村基礎教育的只占27.5%。

自8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逐步把基礎教育的財政與管理許可權下放給各級地方政府,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模式。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減輕農民負擔政策的實施,已逐步建立健全“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由於近年來各地區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縣與縣之間的財政收入差異十分明顯,造成各地基礎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據報導,目前中央財政把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的50%以上花費在高等教育上。同樣,省級財政也把較大部分教育經費花費在非義務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上。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對基礎教育投資巨觀調控能力的減弱,導致一些困難的地區,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主要在西部)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校舍危改負擔較重(例如截止XX年底,重慶酉陽共有426所中國小不同程度存在危房和破舊房,全縣共有危房16.5萬平方米,占校舍總面積25.92%)。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現象(近年來農村國中在校生輟學率又連年回升,XX年已達到5.47%),這種情況制約了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農村地區適齡女孩的基礎教育問題

在一些農村地區,女孩失學問題十分嚴重。廣西隆林縣的某些鄉鎮,女孩不入學率和輟學率達55%,在凌雲縣的一個鄉,女孩入學率只有75%。其他一些地區的情形也不樂觀,越往高年級的女孩越少,能上國中的就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