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評語3篇

充分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並輔以比喻、擬人等手法

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進行精心細膩的描繪,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精心的構思,深邃的思索顯示出你在寫作天地中正在不斷成長起來。作文評語今後的寫作之路還很漫長,望你能努力思索,不斷創新。

文章語言清新活潑,描寫能抓住作文評語事物的主要特徵,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讀。

頗有韻味。流利貼切,描寫佳妙。敘事抒情,均頗貼切。淋漓盡致,頗切題意。結構完整,清新雋永筆靈心慧,極富詩意。憤慨之情,流於翰墨。

清秀脫俗的跡透脫著你的聰明智慧,穩中求進、扎紮實實是你今後寫作努力的方向。

事例敘述生動、具體、趣味性強,且與前面的比喻…一脈相承。最後,作者用寥寥數語,表現出了自已對…的情感,令人感動。

本文內容生動豐富,語言新穎清爽,結構獨特合理。

抒情懇切,一氣呵成用詞切當,意境不俗。情感豐富,事件趣卓。真情流露,感人肺腑。文暢情達,雄深雅見。詞句生硬,文意不明拖泥帶水,語不明析。

雖然寫作對你來說並不是很喜歡的,但你卻像蝸牛一樣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堅持寫作,從不輟筆。你的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以你的個性定會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文章線索明朗,主題突出,緊緊圍繞…進行。

特寫鏡頭別開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滿童心童趣,讀來倍感親切。

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的描繪,使讀者仿佛置身於夢境一般。

文句生澀,未能達意。草率成偏,殊少意義。快樂之狀,耀然紙上。選詞失當,譬喻不切認識錯誤,不切題意。文辭生硬,未能達意。含意空虛,句亦欠順。{[csc:pagelist]} 文約意廣,境界清真。措辭婉約,面面俱到。盡情發抒,言詞無礙明暢開朗,氣勢壯麗。輕鬆有趣,頗具題意。辭藻瑰麗,清娩可喜。文筆練達,意亦周到。

文章前後連貫,形成完整的形象。

文章清逸婉麗、流暢連貫,尤其人物語言幽默風趣

文章想像合情合理,

文章有詳有略,言之有序,內容生動具體,不失為一篇佳作。

細節描寫頗具匠心。極富功底。

小作者觀察仔細,敘述時井然有序

一些精妙詞語的使用,無形中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高中作文評語
高中作文評語(2) | 返回目錄

評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給學生下作文評語,則是這一環節的點睛之筆。然而,傳統的作文評語大多公式化、模式化。它不僅很難激發學生髮揚優點和修改錯誤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學生健康的寫作心態的引導和高尚人格的培養。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注意評語的藝術性和人文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從老師的評語中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寫作熱情。

“關鍵字”:評語 藝術性 人文性

小議高中語文作文評語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儘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現在的學生很怕寫作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給學生的作文評語“打擊有餘,激勵不足”。很多教師的評語缺乏真情投入,不講求藝術,多是空話、套話。教師批改作文,不是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而是居高臨下的大加挑剔。這種傳統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不但起不到指導作用,反而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禁錮了他們活躍的思維,使其個性和創造力逐漸喪失。 “做人——作文”教學理念告訴我們,作文評語必須改革,朝著“以做人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進做人”的方向改革,並以此為契機教育學生邊作文邊做人。也就是說作文評語不僅要評價學生習作的優劣,更重要的是能夠與習作者實際心靈上的交流和溝通,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通過長期的評語感染,領悟寫作技巧,磨練意志品質,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做人——作文”素質養成和和諧發展。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為學生的作文寫評語呢?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作文不但是學生作文能力的體現,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的集中表現,所以教師的作文評語不但要在寫作方法上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道德品質,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進行引導。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低級和高級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改變以往作文評語中作為說教者的形象,與學生進行平等的、耐心的心靈交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評價學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們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外,更要使他們喜歡學習、喜歡錶達、喜歡寫作,覺得那是一種快樂。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師要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自信心和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寫作,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寫作水平。我認為真正文質兼美的作文評語應該體現藝術性和人文性,讓老師良好的語言薰陶學生,這對提高國小生的寫作水平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就此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讓評語充滿藝術性

愛迪生說過:“最能打動人心靈的還是美。”自然美、藝術美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教師充滿感情,文學氣息較濃的優美語言恰當地運用在作文評語中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催化寫作熱情,深化寫作認識,真可謂:語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作文評語也應講求藝術性,不妨也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 新的語言

語言貧乏,乾癟乏味是作文評語的大忌,教師要根據學生具有新鮮好奇的特點,準確地譴詞造句,運用新鮮多彩的語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例如:關於觀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總是寫“要觀察”、“要仔細觀察”、“觀察要仔細”,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毫無吸引力。如果這次寫“美是到處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下次寫:“如果一面觀察一面思考,儘可能地讓多種器官參加活動,多看、多聽、多想、多觸摸,那么觀察所得會更全面準確。”

有位學生寫《小螃蟹的故事》,寫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後還得出了“小螃蟹橫走可愛,人要橫走就煩人了”的道理。如果教師看完文章,就大筆一揮,寫上什麼“觀察仔細,語言生動,主題思想深刻”等等,顯然沒什麼意義,學生也不愛看。不妨可以這樣評:自然界有許多小精靈,只要你仔細觀察它,它就會給你豐富的聯想和有益的啟迪。有人觀察蜜蜂,讚美它無私的奉獻精神;有人觀察螞蟻,佩服它勤勞的品格;而你觀察小螃蟹,喜歡它的倔強。看,這些小精靈可真給了我們不少啟迪,真像你說的一樣,螃蟹橫走可愛,人要橫走就煩人了。這是你發現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二)進步的期待

由於傳統教學中對學生作文的過高要求,再加上教師評語的生硬刻板,使學生對作文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覺得作文是一件很難的事,很苦的事。其實,學生寫作文是初學初練,他們的作文大多是半成品,缺點毛病自然很多,這是很正常的。教師不能用文學的標準去衡量學生,而應該懷著一顆期待的心,相信他們會進步,在評語中插入徵詢意見式的語句暗示學生,老師正期待他用行動來回答。

例如:“是人的臉,這次作文書寫有明顯進步,你的臉上也光彩多了。不過,你一向討厭的錯別老跟著你,給你的作文蒙上了一層陰影。我為你開一劑良方:不會寫的問典,寫完作文後,請教老師或同學,你願意試一試嗎?”這顯然比簡單的一句“錯別太多”或“請注意錯別”效果要好多了。

一學生在《我和爸爸》一文中,語言空洞,條理不清,錯連篇,某老師一跳而過,一個“閱”了事。但這種做法只會導致學生破罐子破摔,使學生產生一種不良習慣:認為作文批改完全是教師的職責,寫完作文不檢查、不修改,作文發下後只看分數。因此,我就建議這位老師這樣下評語:“你和爸爸間的真摯情感令老師感動不已,如果能抓住爸爸對你的關心集中起來寫一寫,效果會更好,你不妨試一試。”事實證明,這樣的批語收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對於上進心不強,作文應付的學生,可以用刺激性的語言下評語,對學生的自尊心和進取心形成較強的震撼作用。例如:“張明曾經和你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可現在,人家連續三次作文得優,而你12個錯別,15個病句,夠悲慘了!你呀,你呀!不是沒本事,而是沒志氣!”責備中暗含著期待,無疑能激發起學生的上進心。

(三)心靈的回應

詩人何其芳曾說:“生活是多么的廣闊,生活是海洋。”作文的源泉來自於生活的點點滴滴,所以,在學生的作文里也難免要出現一些錯誤、怪異、扭曲的東西,對學生寫在作文里的不好的東西,教師也不能置若罔聞,視而不見。該批評的還得批評,對謬誤還要批判。但是訓罵、責打是一種批評,入情入理地去說服,指出不足也是一種批評。前者挫傷了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會產生牴觸情緒或變得膽小起來,以後再也不會寫大家不高興看,但又是心裡話的東西,從而導致他們離作文越來越遠,那顆幼小的心也會離老師越來越遠。

比如有一位學生在《車廂里的橄欖球隊》一文中傾訴了自己上學擠車的痛苦,他說:“我都11歲了,身高才1米30,我認為肯定是坐車時被擠的。”文章最後又寫到:“唉!叔叔阿姨,你們不擠行嗎?你們的小寶貝不是也要長大嗎?你們就忍心讓他們永遠充當‘死球’嗎?市長伯伯們,你們能‘呼風喚雨’,怎么不來可憐我們這些國小生?你們不是說我們是祖國的花朵嗎,花朵怎么能這樣被踐踏?”

老師是這樣評的:我替那些大人對你說聲“對不起”。不知道這真誠的歉意是不是能慰平你那被扭曲了的心靈。我能想像你在等車時的焦急;被車撇下時的痛苦;擠在車內的窘迫。我也能理解你由此產生的怨恨。但我也要坦率地告訴你,老師也是這樣擠大的,老師還要告訴你,正如你以後會成長為一個瀟灑的小伙子一樣,我們這個社會一定會美好起來的,因為太陽下有陰影,但是更多的是陽光。

“對不起”表現了大人們的謙和;“老師也是這樣擠大的”實實在在的共鳴;“太陽底下有陰影,但更多的是陽光”落後是客觀的存在,而曙光就在前頭。

幾句肺腑之言,既是撫慰又是教育,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孩子的心田,比起生硬的說教,不知要好上幾倍。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著眼於做人的引導,立足於寫作心態的矯正和師生情感的交流,採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語調,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生動評語中提高寫作能力,發展人格修養,使他們逐步懂得作文既是生命的需要,同時也是享受生活,抒寫生活的方式。

二、讓評語充滿人文性

葉聖陶先生說:“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此意好。”根據葉老的指點,在作文評語中必須堅持運用愛的效應。那么,如何在作文評語中運用愛的效應呢?我有以下三點主張:

(一)熱情的讚揚

我國文壇巨匠茅盾國小時代的兩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師充滿熱情的贊語:“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遠大未可限量,十二歲小兒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這些極富鼓舞性的評語,無疑給少年茅盾以極大的啟示和鼓勵,成了他在文學道路上奮進的動力。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給他的語文老師的信中這樣寫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寫下激勵我不斷努力的話,我至今還記得,您說我會成為作家的話,是您的話讓我做起了作家夢,沒想到現在夢成真了,我要感謝您的鼓勵。”可見,有時老師在學生作文中寫下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無論是優生、中等生還是差生,只要寫出了優秀的習作或此次習作有明顯進步,就應該正面肯定習作的可貴之處,趁熱打鐵,以充滿激情和希望的評語鞏固學生已有的成績,增強他們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賀,又一篇佳作問世了!細緻的內心活動描寫,巧妙的前後照應,證明你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從你的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紀的巴金!”這樣的評語既肯定了學生對作文技巧的靈活運用,又使學生體驗到作文成功的愉悅與滿足,讓他們覺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在心靈深處樹立起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二) 情感的撫慰

先學做人,後學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對作文做人關係的很好闡述。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往往只重視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實,不管是成人的文章還是學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他們思想品質、道德行為的一種流露。通過情感式的評語,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

一條有價值的評語不僅能指出習作的得失,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評語中受到啟發:即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啟發他們對一些作文技法問題的深入思考,培養他們駕馭寫作技巧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

言為心聲,學生在作文中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用評語來搭起師生間溝通的橋樑,好現象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壞苗頭要及時教育制止。某男生因家境貧寒,在作文中流露出消極自卑的情緒,我給他寫了這樣的評語:“沒有人生來就是富裕的,男子漢就應該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好的未來,老師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你!”班裡有個女生情竇初開,在一次作文里流露出一種對某男生“剪不斷,理還亂”的朦朧的愛意,我就寫下了這樣的評語:“我很了解你此刻的心情,哪個女孩不懷春?但紅蘋果應該收穫在成熟的秋季,我們不應該過早地品嘗青蘋果的酸澀,不是嗎?”兩位同學深深感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從而端正了自己思想上的認識,樹立起了成長的信心。

例如:有位學生因為來自偏遠的農村,生活較困難,使她在新的城區學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寫作文《我》時,她寫到:我是一隻不起眼的醜小鴨,與城裡的同學比起來,自己顯得太丟人了,總覺得自己抬不起頭來…… 老師讀後感觸很大,為了使她能很快自強起來,於是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一隻不起眼的醜小鴨,飛進了我的叢林,我憐愛她的自卑和嬌弱,我欣賞她的誠實和坦率,我更珍愛並撫慰她灑滿露珠的羽翼。你信嗎?這樣一隻醜小鴨,真的會成為茂密叢林中的一隻驕傲潔白的天鵝。從此,這位同學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並且佳作紛呈。後來,她以“小作家”的稱號被重點中學免試錄取。事實證明,愛的力量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學生在《我的媽媽》一文中流露出父母離異帶來的極度傷感,而習作又文從順,情感真切。評語可以這樣寫: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個堅強的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因為你寫出了這樣一篇令人感動的佳作。我為有你這樣的學生而高興,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來一定會是美好而幸福的。

(三)感情的延續

孩子的情感從內心流入作文里,又從作文流向老師的心間。老師又把一份真誠一份情誼藉助文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讓它永遠的流淌,這就叫感情的延續。因此教師不能單純側重對學生習作的寫法指導、理論說教,而應站在與學生平等的角度,就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語言運用等進行全方位的互動式交流,讓他們覺得他們高興的時候,老師在鼓掌,他們傷心的時候,老師在為他們流淚。激發學生潛在的表達欲望,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熱情,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講究一個“情”,作文也講究一個“情”。學生既富於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評語理應影響他們做人的尺度,引導他們遵循正確的做人原則成長。所以作文中老師的評語如能達到文相通,情感相通,學生就不會討厭作文了,而能把作文當成朋友。他們會情願走進這個有芳草、有綠葉、有溪水的清涼世界。

例如:有位學生在《一串紐扣》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清明節那天,兩個“小布鞋兒”跪在老師的墳前久久不肯離去,她們一個燒了一張寫著100分的考試卷,一個燒了一串塑膠紐扣。她們想起了老師硬把她們從爸爸的“板車”上拉回學校,想起了老師用買藥治病的錢幫她們交了學費,但是老師“走”的那天,穿的上衣還缺著兩個紐扣……

老師看了深受感動,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動。我真為那黃土下的老師感到高興,她生沒帶來什麼,死未帶走什麼,但她卻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兩個善良懂事的學生。學生惦記著老師,老師心安;學生勤學上進,老師滿足。我也是個老師,假如我的學生在我死後也這樣記著我,讓我知道他們在進步,假如上帝願賜給我五倍的生命,我情願再當上三百年老師。

實踐證明:在作文評語中,教師一顆愛心寫評語,會使學生變得自尊、自信、自強,從而激發學生巨大的寫作熱情。

總之,教師給學生寫的作文評語,不應該是簡單的,生硬的說教,而應該是娓娓的交談。因為,老師幾句讚美的話,真摯的話,會溝通兩代人的心音,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欣慰和歡樂。而那些具有獨到的見解,深刻的哲理,誠摯的希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話,也許將伴隨學生們度過整整一生。

高中作文批改評語範文
高中作文評語(3) | 返回目錄

作文是一門課,上課,教師出題,學生圍繞題目思索,組織,分段編寫,至時交卷,教師批改,評分,發還,如是而已。

我當年也曾這樣理解。因為這樣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裡或眼前就有兩個影子晃動。影子之一,這是嚴肅艱難而關係不小的事,比如說,課堂之上,如果寫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體面;考場之上,如果寫不好,分數就會下降,有名落孫山的危險。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題構思、開頭結尾、組織穿插等等,必須勤摸索,牢牢記住,執筆時還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夠不出漏洞,取得內行人的讚嘆。 兩個影子合起來,說是等於枷鎖也許過分,至少總是大禮服吧,穿上之後,就不能不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國小時期,作文課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度過來的。 那時候還視文言為雅語,作文爭取用文言,在兩個影子籠罩之下,一提筆就想到聲勢,於是開頭常常是“人生於世”,結尾常常是“嗚呼”或“豈不懿歟”。老師當然也欣賞這類近於“套數”的寫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數,有時還留績,受表揚。自己呢,有不少年頭也以為這條路是走對了。 後來,漸漸,知道這條路走得並不對,即使不全錯,也總是膠柱鼓瑟。認識變化的歷程,河頭驛站,遊絲亂卓,相當繁雜,不能多說。打個比方,起初舊看法占據天平的一端,因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顯得很重。以後日往月來,讀,思,寫,新的成分逐漸增多,終於壓倒了舊的一端。為了明確些,這新的成分,也無妨舉一點點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談到,民初某有怪異風格的散文大家談他的作文老師,乃是一本書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好事者幾經周折,才找到這位老師,是清末上海張南莊作的怪諷刺小說《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書的劉復校點本,讀了,也悟出一些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讀《莊子》,如《知北游》篇答人問“道惡乎在”,說是“無所不在”,然後舉例,說“在螻蟻”,“在?稗”,直到“在屎溺(尿)”。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樣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錯,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這矛盾之中蘊涵著一種作文的妙理,用現在的習語說是“必須打破框框”,或者說積極一些是“必須解放思想”。 本篇的標題是“什麼是作文”,這裡就談在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門課程,提到作文,我們就想到這是指教師命題學生交卷的那種活動,自然也不錯。不過,至少是為了更欣?諮?埃?頤腔故薔×堪遜? 作文

作文並不神秘,要想寫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多看,多想,勤於觀察,積累素材.只有細緻的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才是寫好作文的基礎.首先要明確你要寫的主題,認真的審題,列出大綱,不要只注意題目中要求的有多少,要多注意題目的本身,要多讀多想,準確的用好詞語和修飾語.這是審題的關鍵,要確立好主題的依據,要精心的選材,布局列題,有的材料,還要分析整理.這就要對材料進行分類,比較,概括,篩選.我們不要象蓋房子那樣的把所有的材料都堆砌起來,要合理恰當的組合,具體的說開頭和結尾要略寫,那么經過就要仔細的推敲,修辭,潤色,寫好以後不要急於交稿,反覆檢查認真的修改,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說明一個道理,只要你多看書,多讀書對你的寫作文有一定的好處.只要你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作文,就是要你把生活中喜,怒,哀,樂用文經過加工,修飾.整理,也就是我們說的作文了. 作文

圍放大才好。事實上,這類編寫成文的活動,範圍確是比課堂作文大得多。情況很明顯,課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個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筆寫點什麼的機會是時時都有。這寫點什麼,內容很繁,小至便條,大至長篇著作,中間如書信、日記等,既然是執筆為文,就都是作文。總之,所謂作文,可以在課堂之內,而多半在課堂之外。 課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標題的形式,或經常不用標題的形式。自然,如果你願意標題,譬如寫一封信完了,可以標個“與某某書”或“復某某的信”一類題目。考察寫作的情況,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質的內容,然後編組成文,然後標題;作文課是練習,“備”套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學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題先,甚至無題也可以成文,會少拘束,敢放筆,多有機會馳騁,是有好處的。

課堂之外,凡有所寫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與篇幅的長短無關。司馬光等寫《資治通鑑》,全書近300卷,是作文。《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不識的鳳姐編第一句,“一夜北風緊”,李絝續第二句,“開門雪尚飄”,都只是五個,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體裁不同,篇幅不同,寫法不同,自然有難易的分別。卻不當因此而分高下。一張便條,寫得簡練、明白、得體,在便條的範圍內說,同樣是優秀的。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謂“寫話”的說法。上面幾段主張作文的範圍應該擴大,是否可以說,作文不過是話的書寫形式,說的時候是話,寫出來就是作文呢?可以這樣說,因為種種性質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說出來又可以寫出來的。但那樣籠統而言之,並不完全對,或並不時時對。有時候,口裡說的,寫下來卻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詩《山行》,很喜歡,吟誦幾遍,怕忘了,拿起筆來寫,“遠上寒山石徑斜……”,這裡寫話,可不能算作文,因為不出於自己的構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報表之類也不能算。還有一種情況,思路不清,說話不檢點,結果話“很不像話”,應該這樣說的那樣說了,應該說一遍的重複了幾遍,應該甲先乙後卻說成乙先甲後,意思含糊不清,等等,這樣的話,除非小說中有意這樣寫以表現某人的顛三倒四,寫下來也不能算作文,因為沒有經過組織。這樣,似乎可以說,所謂作文,不過是把經過自己構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 顯然,這種活動無時而不有,無地而不有,就是說,遠遠超過課堂之內。這樣認識有什麼好處呢?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課堂學變為隨時隨地學,因而會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與命題作文有關的種種膠柱鼓瑟的信條忘掉,

一篇關於聯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筆者認為聯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會導致學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礎,最終又影響到作文,形成惡性循環。

聯考語文畢竟不是作家比拼,應當重視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這樣又可以有助於作文的提高,從而又反過來鞏固基礎。

筆者認為聯考作文占50分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礎,五十分作文,而且“發展等級”占15分。由於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學生們不是不想創新,而是不敢創新,而“發展等級”正是學生髮揮創意的舞台,我們應當對此加大關注,與素質教育逐步接軌。

最後,筆者認為還有一點會影響學生作文,那就是作文數規定:不少於。數的多少並不代表作文的優劣,而正是因為“不少於”,使多少學生形成了寫作??攏?澩鍇芳蚪嗟幕迪骯摺!」時收呷銜?山?魑淖質?孿奚越狄恍?

以上是筆者對聯考作文的淺薄看法。

利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與積累,前面已經敘述,此處不再贅言。此節只從閱讀與寫作關係的角度,來談利用多種途徑蒐集與積累寫作材料的問題。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讀書時,養成了一種獨特的習慣,就是凡是讀過的東西,他都要在活頁紙上認真地做摘錄,然後把摘錄加以分類,放進貼有各類標籤的資料夾里。這樣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條摘錄都可以馬上拿到手。

黑格爾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因為閱讀也是我們作文素材的來源之一,是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一條重要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已是人們熟知的有關讀書與寫作的古訓。勤記是幫助人們增長知識的有效手段,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話告誡人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勤於手抄筆錄,手腦並用。只要堅持勤記,我們一定能成為一個知識的富有者,從而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蒐集與積累的途徑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圖書館和使用網路。對於一個善於蒐集與積累的人來說,即使是平時聽別人說話也能夠蒐集與積累到許多素材。因此,學習寫作就必須練就利用多種途徑(圖書館、網路)隨時蒐集、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

一. 掌握做摘錄和卡片的方法。

1. 摘錄的意義。

在讀書時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論點、自己欣賞的段落和精彩的辭彙語句,將這些摘錄下來就叫做摘錄。毛澤東同志在學生時代就勤寫筆記勤做摘錄。他每次去圖書館,必定帶上三件物品:地圖、典、筆記本。讀書時,凡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就立刻記在筆記本上。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也十分重視摘錄,他的“摘錄筆記本”多得不可勝數。他每天上午總是伏在一張寬闊的書桌上寫作,身旁堆滿了筆記;下午到圖書館去,從大量報刊上摘錄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注重知識的積累,為他的小說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養成勤做摘錄、勤寫筆記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掌握豐富的知識積累寫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錄卡片的好處。

在中學生的寫作積累活動中,做摘錄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學生們一舉兩得,既可以鍛鍊自己的書寫能力,又可以在抄寫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摘抄文的優點或者缺點。其次,摘抄時間可短可長,使用靈活。第三,摘抄時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來就會十分方便。

3. 做摘錄卡片的方法。

做摘錄不能改變原文中的句和標點,這是做摘錄的原則。

摘錄方式:對於句不多的內容,可以整篇摘抄;文較長的內容,如是新聞報導,只要抄下導語,能幫助記憶即可;如果其他類型的長文章也需要摘抄,那隻要記下提要或論點和論據,就能幫助記憶全文的主要內容了。

摘錄方法:準備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購買,也可以自己利用紙頁整齊裁出製作),摘錄時應先抄上原文的題目、作者的姓名、報紙的名稱、發表的日期以及版次,並在卡片的上方寫出分類標題,如“名人名言佳句--談勤懇”。

請看文章: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

已故的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被譽為“文化崑崙”。其《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等學術著作,援引的參考書目數以萬計,且涵蓋了文、史、哲、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書卻很少,他的書齋中有兩三個不大的書架,放著一些工具書和出版社、作者贈送給他的書籍。他藏書不多,著書卻不少,這當中博覽圖書館書籍時所作的大量的讀書筆記發揮了重要作用。

讀書須作筆記,錢鍾書開始並不以為然。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自恃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連課堂上聽講都不作筆記,更不屑於課外讀書作筆記。他進清華後雖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看書時卻只在書上用鉛筆寫劃,並不作筆記。他的同學饒餘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到錢鍾書時說:“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錢鍾書在清華,“宋以後集部殆無不過目”,畢業後到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時,在備課、寫文章的實踐中,方認識到讀書單憑記憶是不行的,遂開始讀書必作筆記,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本很厚,有普通練習本的四倍,上面寫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別人很難看懂。他每讀一書,都作筆記,摘出精華,指出謬誤,寫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讀書筆記,“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勞動,行李箱裡也忘不了放上幾本典、詞典和讀書筆記,一有空便反芻似地閱讀。

他著書時,主要是參考讀書筆記。從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頗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談藝錄》,為何採用了傳統詩話的札記式的寫法,其原因就在於利用讀書筆記之便。1956年,錢鍾書接受了編寫《宋詩選注》的任務之後,到北大圖書館和社科院文研所圖書館借到大批有關宋詩的書籍,諸如《宋詩紀事》《宋詩鈔補》《宋詩鈔續補》及各種宋人筆記、詩話、文集、方誌等,在閱讀時作了大量筆記,糾正了前人的錯誤,遂將一本普及讀物編寫成了學術價值甚高的宋詩選本。1972年3月,錢鍾書夫婦從河南“五七”幹校返京,開始偷著寫《管錐編》,這部洋洋百萬言的學術宏著,主要資料來源就是錢鍾書寫下的五大麻袋讀書筆記,這些素材是他多年讀書心血的積累,整理成書稿又費時三年,自然還是用札記形式。1979年此書一出版,便轟動了學術界,此後一版再版,成了學者們書架上的必備書。

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此言不差。熟悉錢鍾書的學者都認為,錢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幾十年前讀過的東西還能記住,在現代中國學者中,除了史學大師陳寅恪外,沒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外國學者說他的記憶是“照相機式”的記憶。即便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筆記是錢鍾書攀上學術高峰的重要階梯。錢鍾書先生尚且如此,對於記憶力一般的人來說,讀書作筆記就更為必要了。

讀了《錢鍾書的讀書筆記》你一定感慨萬分吧!一代宗師治學給我們啟迪多多!做學問需要靈活的大腦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說的“讀書筆記”相當於我們介紹的“做摘錄與卡片”,只不過“讀書筆記”是專題的摘錄與分析,而卡片則是能夠五花八門包容許多的素材紀錄。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最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近作《我愛清華圖書館》中稱,自己本來可以在宿舍里讀書的,但偏愛去圖書館。她說,讀書如“串門兒”,借幾本書在宿舍讀是串幾家的“門兒”,而站在圖書館的長長的書架前,“家家戶戶”自由出入,幸無窮。可見讀書是錢、楊的共同志趣,他們留學英國在牛津讀書時,錢將牛津圖書館戲譯為“飽蠹樓”(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詡。近年楊絳整理錢鍾書的筆記,計有外文筆記178冊34000多頁,中文筆記分大體數量與此相當;另有“日札”23冊,XX余頁,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楊絳說:“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並不以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書雖多,也不易遺忘。”(《讀書》雜誌XX年9月)

其實“先蒐集材料,再按題作文”,就像我們看媽媽做飯一樣,做飯要有米、有水、有菜……沒有這些怎么能做好飯呢?正如俗話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和做飯一樣,也要有生動充實的素材,豐富多彩的辭彙……。沒有語言、沒有素材,是寫不好作文的。當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學習語言、不注意積累素材,腦子裡空空的,技法學得再多,作文也寫不生動、寫不實在,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

二. 有選擇地剪報,有針對性地進行評析。

1. 剪報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蒐集素材的形式。

我們每天都閱讀的報紙承載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們每個月或每個星期都整理報紙的話,那么將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來,分類搜尋就不是一件難事。比如,愛好足球的同學蒐集有關足球的信息,愛好旅遊的同學蒐集關於旅遊的信息等等。

2. 剪輯下來的材料應該加以認真的評析。

三言兩語寫下剪報時的初衷,那不僅僅是一個材料的占有,同時還是一個看法(思想)的輯錄。面對經過評析的剪報,我們能夠迅速分辨它的類別,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軌跡。這是一種既提高寫作水平又促進寫作意識發展的好方法。

3. 剪報評析的方法。

評析一般分為“隨感式”和“評註式”。“隨感式”的評析相當於“讀書心得”,而“評註式”的評析即對文中的句、段進行分析;還可以從語言上分析……這樣分析使我們加深了對原著的理解,而且對提高文學的鑑賞力大有好處。

請讀下文:

學習鄭板橋

這裡不談鄭板橋生前就被稱為三絕的詩書畫,而是說要學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學史上,鄭並沒有多高的地位。但在當時,他也算一代名流了。問題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裡。

鄭第一次刻印自己詩集時這樣說:“余詩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氣息。二三知己,屢詬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後來未必能進,姑從諛而背直。慚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橋自題。”

在為自己的詞抄作序時,鄭這樣說:“燮年三十至四十,氣盛而學勤,閱前作輒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覺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讀一過,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淺,學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無成斷斷矣。”

嗟夫,我們真該向板橋前輩學習啊。

第一要記住,要感謝:那老愛挑我詩詞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條: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時。如果開始對著舊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險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見可悲。切記,切記。

(阿夏)

這是一篇“隨感式”的評析。屬於看完一個材料就將感想記錄下來的一種。

還有另外一種“譯註式”,請看:

有感《苦難是一所學校》

偶爾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了這篇文章,對於故事的主人公實在是相當敬佩。現今社會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沒有掙扎或稍加掙扎就喪失了勇氣,從此一蹶不振,聽憑命運的擺布而不做任何奮爭,他們有的成為懶惰的人,礙事的人,有的成為厭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許能夠從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黃海濤,3歲時,母親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飲恨身亡,父親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擔,一個年屆七旬的老奶奶還有六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主人公無論是三伏炎夏三九嚴冬,總是一個人呆在空曠的田野里辛勤地勞作,在當時還是國小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樂地啃著《三國演義》《鏡花緣》《紅樓夢》《西遊記》,遇到不認識的就查典。後來上了國中,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慢慢地顯露出來。為了幫大哥治病家裡背上了上萬元的貸,他不得不離開校園,成了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那年他剛上初三。從此,他白天干農活料理家務,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燈下自學初三的課本。農閒時就早出晚歸到學校跟班聽課,後來學校領導讓他回來參加中考,原來好心的校長一直將他作請病假處理。果然他不負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紅安師範,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擠掉了。

家人鼓勵他繼續讀取高中。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他連5分錢的鹹菜也捨不得買,就這樣還不得不常常忍飢挨餓,總是吃了上餐沒下餐,就是在此種條件下,他在近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終名列前五名。可是1992年聯考他卻落榜了,十年寒窗就這樣飛灰煙滅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體上的折磨更加讓人難以煎熬,壯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對已是窮徒四壁的家裡,毅然決定南下武漢打工。

(評註:人生要有理想,一個人沒有理想,生活就沒有光彩。但是只有理想還不夠,還要努力去實現理想,而實現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則,理想將成為空想。)

揣著借來的11元錢,他隻身來到陌生的江城,連續三天都沒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來到一家建築工地,和灰、篩沙子、扛水泥,身穿單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層的樓頂任憑寒風呼嘯,還不得不伸進刺骨的冷水裡。一天由於鬧肚子他從樓上摔下來,尖利的竹排劃破了他的左胸,老闆不僅連句問候的話都沒有,而且看到撒得滿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他不敢頂嘴,可心卻一直在滴血。一天勞累的工作後,等民工們都睡著了,他又拿出課本,溫習、記誦。

山川經不起太多的悲哀,歲月經不起長久的等待。1993年他重返校園,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學習,終於他圓了自己的大學夢。面對高昂的學費,他又一次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無數次他打工回來,看到同伴們睡得那么香甜,而自己卻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時,心裡就一陣難過。

(評註: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心骨,餓其體膚。)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後發展,這才是他的奮鬥目標。由於刻苦學習,他連年獲得甲等獎學金。

(評註: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一個人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無限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才能不斷地開拓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酬報,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就在這時他碰到了中國套用寫作學會會長洪威雷教授,從而喚醒了他心中沉睡的夢想:文學。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讀書看報,簡直是近乎瘋狂,他的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大報發表,許多新聞單位還歡迎他去工作,同學們無不羨慕,然而在他拚命掙學費時,其他同學又在乾什麼呢?

(評註:人們往往津津樂道偉人所取得的光輝成就,而忽視取得成就的艱辛歷程,有些人甚至還認為,一個人的成才離不開好的運氣和優越的環境。但實際上縱觀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苦難教給了他一切,更給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學會從苦難中頑強地成長。

(評註:每個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艱難曲折,一個真正有事業心的青年就應該像岩下竹筍,石縫中青松,冰山上雪蓮那樣,頑強地追求自己認定的目標,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堅定不移。消沉詛咒,那是弱者的哀鳴,它永遠代替不了建設將來。與其攤開雙手大喊大叫,不如用這雙手去建設新生活。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戰勝挫折後將是何等歡樂。向前看吧,朋友們,我們應該成為生活的強者,我們應該奏出時代的最強音,新時代的開拓者應該屬於新時代的青年!)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寫的一篇文章《有感<苦難是一所學校>》,發表時編輯使用了評註式評析法加注文章,加注的內容即閱讀時的感觸感悟,寫於里行間突出了文章要點,加強了議論抒情的力度。這樣在篇中加注的方法對於在省時前提下的閱讀積累是頗有益處的。

英語高中作文評語
高中作文評語
高中作文評語精選
作文評語:高中作文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