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骨幹教師培訓學習日記

不是傳達要表達的內容,而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

葉聖陶對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國文是語文學科,在教學的的時候,內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視,而方法方面尤其應當注重。第二,國文的涵義與文學不同,它比文學寬廣得多,所以教學國文並不等於教學文學。

教內容好教,但教方法不好教。

(二)總在“怎么教”上下功夫,教什麼卻一直含糊不清,甚至分歧很大。

語文課的本質特點是工具,沒工具人文物以依託。

王榮生博士發現語文教學不知道在教什麼。我們很驚訝!我們很疑惑:難道文章內容不就是教的內容嗎?這值得大家思考。

(三)存在“專致於課本,畢其功於課堂”的因襲觀念

語文成績的提高在課外,要習得。學生說回去之後不知道怎么學,我發現我課堂上教得再好也不行。課堂是後方,課外是前方。語文第一目標是激發興趣。前方是學得,後方是習得。語文是一門無師自通的的課程。

三、如何定位中職語文教學

(一)形式與內容(教什麼)

語文是教“怎么樣”的學科,而不是教“是什麼”的學科。

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訓練思想,就學校課程方面說,<蓮山 課件 >是各科共同的任務;可是把思想語言文字三項一貫訓練,卻是國文的專責。”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不是歷史課,也不是文學課,不要抽出講之。

張志公先生就語文這個工具和思想的關係作過的形象而精闢的論述:“鋤頭是鋤草的,而鋤頭和草是兩碼事,鋤頭和草並不長在一起。語文是交流思想的,語文和思想雖然也是兩碼事,可是由於語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領先語文這個物質外殼而存在,所以語文和思想老是長在一起,分不開。”,

語文教師的普遍困難存在於

1. 面對與處理學生閱讀文本已知與未知的情況十分複雜。

2. 怎樣從文本的語言形式抵達內容十分困難。

3. 組織課外語文綜合實踐,指導課外語文多讀愛寫十分缺少方法。<蓮~山 課件>

年輕老師課外不讀書。語文是傳染學生的學科。大師呀,是需教無疑處有疑,最後使無疑。

(二)多元與一元(怎么讀?)(多人與多元有沒有意思,呵呵)我一直想,有那么多“元”嗎?多元乃是為了一元層層深入,而不是對一元的解構與顛覆。一千個哈姆雷特,最終還是哈姆雷塔……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不是學生的解讀都對,都好!

我的教法就是我的讀法——陳日亮

三、文本解讀原則和方法

(一)從形式入手,發現“新意,精妙”生難字,關鍵字,緊要句,特殊段,新體式。我們抓句子很少。講邏輯很重要,體現在篇章結構裡面。沒條理、沒邏輯就是頭腦不清楚。邏輯要在篇章教學裡體現。

《我的空中樓閣》……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經很美的東西,還需要一些點綴,山也是。小屋的出現,點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隻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以文解文。

(二)進行還原比較,揭示“矛盾、差異”,產生疑問。

《再別康橋》應如是提問:

1. 告別一個地方,為什麼要輕悄悄地離去?

2. 為什麼不和校園裡的景物而是和西天的雲彩作別?

3. “尋夢”二字為什麼後面是問號?

……

我們往往忽略學生的原生態,這才是學生要提出的問題。

主要問題:知性歸納,稀薄的理性。

雲彩代表來去的蹤跡,雲彩也是夢,不願意把夢帶走。

俄羅斯有句諺語:“誰記得一切,誰就感到沉重。”

徐志摩說:喜歡甜蜜的單獨。

(三)重誦讀複述尋繹“聯絡、照應”。讀此識彼瞻前顧後關聯配合

模仿多了,就會了。語文就是:模仿——生成——變化——創新。如魯迅提出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小孩說話)

夏丐尊:傳染語感於學生。

結語:語文老師裝兩件事——一專業,一人生。有的不想教,因為不快樂,愛不愛自己?是否愛自己的語文?

何為語文?我即語文。巨觀上:“我即語文”,微觀上:“如是我讀”(文本解讀)。(陳日亮)從困惑到追求,到體認,到體現語文。教英語的人為什麼英語教不好,因為不說英語;教語文的人為什麼語文教不好,因為不能真正體驗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