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崗日誌 第七天

陳曉春老師教學中,在詞語理解時,讓學生找出不懂的詞語,然後又通過班上詞語現場解釋,這樣“生生互動”,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把課堂真正換給了學生,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更好地得到了體現。

7、主題詞:學生學習目標

老師的教學目標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也要明確。老師在每節課課前給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非常重要,這樣,學生就可帶著問題有目的性學習,效果就會更好些。怎樣教給學生“學習目標”呢,這幾天的課告訴了我:a、抓住“單元提示”的要求,落實“單元提示”的要求;b、自讀課文(也叫“略讀課文”)抓住“自讀提示”,讀懂“自讀提示”的內容,找出要解決的問題;c、課後的習題體現著課文的重難點,這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和學生都要引起重視。

8、主題詞:教材處理

在教師平時的備課中,往往對理解教材不夠重視。教師備課是教師基本的常規工作,但直接關係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常規的備課,個人認為其基本要求是:心中有課標、腦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很多教師備課時沒有很好的理解教材,把重心放在教學設計上;往往是參考別人的教學設計而制定自己的方案,甚至是照搬別人的教學設計,而沒有很好的理解教材,理解別人的設計意圖,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會理想的,往往會事倍功半。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師生教與學的中介,提供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材料,所以我們要理解教材編排的意圖。同時教材需要教師去調整、去豐富、去完善,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現實、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

備教材做到如下幾點:了解國小語文教材分布體系,了解本冊教材目標、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了解單元目標、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了解課時目標、課時內容的地位與作用,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只有做到以上幾點,再思考教學設計,此時才不會南轅北轍,才能事半功倍。

正如華南師範大學、《語文月刊》主編陳建偉教授所說:“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老師要學會從教材中提取內容。”

9、主題詞:資料查找、積累

此次學習,我有一個很大的收穫,那就是這裡的老師都教給了學生課前要預習,要去找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如課文背景、詞語理解等,然後通過剪報、手抄報、筆記本等形式把這些寶貴的資料積累下來,助於以後的學習。景泰國小各班都建立了部落格,學校層面對班級部落格進行評比,同學們在部落格里可以找到很多很好的資料,可以互相把自己的寶貴材料傳到部落格,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10、主題詞:課文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最佳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教師角色和作用的轉變,都應立足於學生構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必須圍繞這個主體設計和組織,是為這個主體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服務和幫助的。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明確幾個問題:

a、需要明確和制訂學生能夠達到的學習目標。而且還應隨著學生學習的進程,形成梯度性目標,循序漸進,逐步實施。

b、教學方式的設計,應建立在服務學生學習,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基礎上。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c、 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已知的學科知識、熟悉的社會生活、關注的焦點和問題相聯繫,目的是藉此此激活學生學習所必須的經驗積累。達到在知識的遷移中,促進學生掌握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經驗的積累。

d、強調學生理解記憶,不鼓勵死記結論,不限制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向。鼓勵、激勵學生勇於參與或完成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使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思維能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在比較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在參與教學過程的同時,完成自己的認知和學習過程。

e、在設計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還需規劃學生除教科書以外的學習領域及範圍,並向學生提供針對性強的學習資料。在選擇供學生自己閱讀、分析、理解、歸納、總結用的資料時,需根據學生的年齡、學習心理、認知水平的不同。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可向他們提供簡單易懂、量較小的資料。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在選擇資料時,可以適當考慮難度和量稍大一些。以使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通過使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均能得到閱讀、分析、理解、歸納、總結等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