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禮儀:擋酒、勸酒、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

筵席禮儀中數敬酒最為複雜、繁瑣。敬酒的次數、快慢、先後,甚至由何人敬酒、如何敬酒都有禮數,不能馬虎。酒在筵席中的作用與菜餚相等,古有“無酒不成席”、“有禮之會,無酒不行”的說法,所以筵席亦稱“酒席”。酒在筵席中不僅是“禮”的需要,更起著樂的作用。依酒成禮,借酒助興,以酒作樂,酒是筵席的重要內容。筵席中飲酒依禮,敬酒有序。古時主人進酒曰“酬”,客回敬主人曰“酢”,酌而無酬酢曰“醮”。

尊卑地位不同,長幼身份不一,敬長賜賤都有禮規,要求長者,尊者依禮必正,少者、卑者受禮必從。這是古代筵席上飲酒的基本禮節。敬酒,視賓客身份的尊卑、賓主關係的親疏、筵席等級的高低、場面規模的大小,或由奴僕或由侍妾或由主人親自執壺把盞斟酒於客。

周代筵記,若主人敬酒,先從几上取杯,洗淨後再斟酒,斟滿杯後,雙手捧送至客人手中,客人雙手接守一飲而盡,然後置空杯於几上,客人回敬也是如此。

當然,敬酒禮儀對天子是不適用的。即使是天子賜宴,也不親自敬酒。這是因為“天子無客禮”的緣故,誰敢讓天子對自己以客相待呢?不過,歷史上也有便外。《周書·武帝紀》載:“武帝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勸酒,或手付賜物。”貴為天子,肯屈尊取悅於將士,是難能可貴的。古代筵席有禮貌待客的傳統,因而對缺乏酒量甚至涓滴不沾的賓客不強人所難,採用其他飲料代替。

《漢書·楚元王傳》:“元王敬禮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醴”是酒精度不高的甜酒。甚至有以茶代酒的。

《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載,吳主孫皓宴客,韋曜不善飲酒,孫皓甚密賜茶水以當酒。

擋酒:在聚餐時,許多人都曾遭遇過被同桌人熱情地勸酒。在這種情況下,您可以在就餐前就特別誠懇地向同桌人說明自己不飲酒,並致以歉意,同時可以主動以茶代酒“先乾為敬”。

勸酒:如果是勸人喝酒,萬不可強求,如果是看到親友貪杯失態,要勸他不喝酒,這是對親友本人、也是對大家的一種尊重。但勸酒時,要注意使用詼諧而幽默的言辭,而不能一味地指責,這樣才能既達到勸酒的目的,又不會破壞餐桌上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