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

“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

目的:服務新農村,體察民情,鍛鍊才幹,自我提升

形式:深入農村,與當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對村里代表人性人物進行訪談,大力開展各種有益活動,調查問卷。

時間:XX年7月11日——7月17日

地點:廣西宜州市矮山鄉城障村城障屯

組織者:廣西河池學院團委

參與者:廣西河池學院外語系07級、08級部分同學

一、調查數據

概況:

城障村包括四個自然屯:城障屯、塘頭屯、中團屯和面塘屯。全村道路全長約1600米—1700米,由民眾集資或黨員義務捐款修建。全村耕地面積大約4900畝,住戶面積200多畝,大約200戶人家,1000多口人,其中黨員28名。

(一)經濟狀況

城障村的主要農作物就是甘蔗、桑樹。經濟來源主要就是飼養蠶仔。其中桑葉有1600畝,兩畝可以養一張蠶,一張蠶養得好有蠶繭150斤,平均為每批100斤。一年12批,一批大概22天。今年蠶種價格為120元一張,蠶繭價格為每公斤28—38元。但近年來蠶病嚴重,蠶繭質量下降,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應對方案。部分人認為是蠶種有問題,應搞好衛生,預防為主。作為重產糧區,村委共有水稻XX畝左右,責任到戶,人均1.2畝。畝產400—500公斤,往年糧價為每公斤2.3元。農家一般賣頭苗,吃二苗。但甘蔗種植投資大,一年只能收一次,收益較少;又受養蠶影響,農忙時對甘蔗護理得不夠好。所以全村甘蔗種植面積不多。

(二)教育狀況

城障國小,目前有學生45人,老師(包括校長)共5人,年輕的老師責任心不強,時常缺課。該國小實行輪級制,目前有學前班,三年級和五年級,(即下學期為一年級、四年級、六年級。主要科目為語文、數學,為了應付畢業考,為了上中學,大多副科可是用來上語文數學。由於沒有英語老師教學,城障國小沒有開設英語課,即使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非常高。家長不關心子女的學習,每天出門只記得叫煮飯,洗衣服,晚上也不檢查作業,基本上不過問學生學習問題,都是老師強壓著學的。有些學生素質低下,沒有上進心,認為家裡有田有地,有房有車(拖拉機、機車),不學也餓不死,乾脆懶得學,老師家訪後這種情況也沒有好轉,都認為能識幾個字就行了。

(三)留守兒童問題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留守兒童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也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在《中國青年報》上他們被看作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的人。當今社會,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結合訪談以及調查,我們了解到,在城障村有很多留守。他們的父母、哥哥或姐姐常年愛外打工,一般往廣東等地,只有農忙時才回家,家裡只留下老人在家作家務撫養他們。分析其原因,家庭因素占主導地位。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外出打工,使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的教育需求形成了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留在家裡的老人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親職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孩子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但值得慶幸的是,城障村大部分孩子,不僅懂事而且成績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