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

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自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家鄉亳州藥材情況實踐調查當中。由於個人對中藥材的愛好以及亳州擁有全國規模最大中藥材交易市場,同時亳州市也盛產藥材,這些都為實踐調查夯實了基礎。實踐能夠檢驗真理也能證明事實,因此,我帶著這樣的思想起點進行了一次大致全面的調查。 

一、調查背景 

亳州市位於皖西北邊陲,黃淮平原南端。西北部與河南省接壤,西南部與阜陽市毗連,東部與淮北市、蚌埠市相倚,東南部與淮南市為鄰。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國土面積8522.58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08%;耕地60.19萬公頃。全市人口530.02萬,其中少數民族8.2萬人。 

亳州自古就有“藥都”之稱,是中醫藥文化的搖籃,盛產中藥材。自東漢末年神醫華佗開闢第一塊“藥圃”之始,勤勞智慧的亳州人依華佗之靈氣,靠土地的肥沃,借交通的便利,種植、經營中藥材之風日益繁盛,經久不衰,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二、藥材生產 

在中國《藥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種;其中亳芍、亳菊被列入安徽四大名藥,亳產白芍產量占全國總量的75%。近年來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00多萬畝,種植400多個品種,新開發208種,從事種植、加工、購銷中藥材的人員達100萬人之眾,形成近千個中藥材種植專業村。市區內建有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好、檔次最高的“中國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該專業市場年交易額達100億元以上,亳州已是名符其實的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藥業經濟已成為當地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柱。因此,亳州贏得了“數天下藥都,藥材天地,歧黃事業,此城最古;量人間風采,神醫故里,醫藥文化吾地獨優”的美譽。1995年,江**總書記欣然親筆題寫“華佗故里,藥材之鄉”,更加提高了亳州名列全國四大藥都之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亳州市所轄三縣一區中,譙城區為中藥材生產的中心,我所調查的情況也主要是來源於譙城區。 

譙城區有二十二個鄉鎮,每個鄉鎮都產有中藥材,其中尤以十九里鎮、華佗鎮、五馬鎮和蘆廟鎮為藥材生產集散地。據我所統計的數字,全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十萬畝,擁有約三萬個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戶,五個藥材生產專業鄉,400多個藥材生產專業村,種植的中藥草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71科410種。白芍、菊花、桔梗、丹參、白芷均為出產大宗,其他如瓜萎、桑白、二醜等,產量亦豐。 

三、藥材加工 

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是國內最大規模的中藥材交易市場,日客流量一般保持在3萬左右,上市中藥材品種達2100多類品種,現場交易情況激烈,內外地客商湧現。在中藥材市場周圍多有來此做生意的外地商人,門面林立,同仁堂亳州分部也坐落於市場旁邊。這些情況都從根本上說明了市場對於中藥材的需求尤其是亳州本地中藥材的需求。 

亳州市郊區以及市區臨近鄉鎮分別建有經濟技術開發區、飲片生產公司。對於藥材加工,分別有小商戶個人分散式的加工和公司集中式加工,所有飲片以及藥材專業加工公司有國有本地企業,也有來自外地的公司亳州分理處。如本地的滬譙飲片廠、華佗國藥廠等,外地的上海雷允上藥業公司等。在一些鄉鎮自然交易市場中,十九里鎮是全區最大的鄉鎮交易區域,因此,對小商戶個人分散式的藥材加工,我重點以十九里鎮為調查對象。小商戶的個人加工,多以簡單的單個機器為加工,浸泡、煮沸、削皮、涼乾經過這一道簡單工序,然後進入小型交易市場,最終的收購者來自大商戶或者本地藥材公司和飲片企業。所以,這種類型的藥材加工繼承了古式小農自然經濟的交易方式,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發展的一種生產模式。而對於大規模的集中式企業的藥材加工,多以先進的高科技進行程式化的流程。由於交易市場的優勢,全國藥材多集散於此,也方便了企業對於中藥材的採購。基於這些特點,亳州的藥材加工也就明顯是自然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一道連續的模式化程式。擁有最基礎的中藥材淺加工,也有最先進的中藥材深加工,目前中藥材已經成為整個亳州的經濟命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