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文化社會實踐個人總結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裡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這次社會實踐——湘西之旅正是我們以初涉世事的學生眼光來探尋苗族土家族文化的真實步履。這樣說可能有些過於沉重,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一直被當地樸實的民風和各式各樣的民俗所吸引,與其說是探尋,不如說是體驗。既然是個人總結,內心體會才是最重要的,我便不贅述我們團隊的行程。其實算來,我們的目的地也就四站:永順縣石堤鎮、芙蓉鎮、鳳凰古城和德夯苗寨。這些各具風情的湘西景觀,已足以讓我對湘西的文化傳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一站永順,是我們團隊中宋三立同學的家鄉,我們在這裡稍作休整,並去了三立同學老家中吃飯並體驗湘西原生態的農家生活。這是個寧靜的小鎮,現代化的痕跡並不明顯,和很多山水圍繞的小城一樣,人們生活恬然自在。山果真是湘西的山,不是很高,但起伏很大、形狀各異。水也是湘西的水,淺而清澈,潺潺流淌,河流自然漫溯,左岸是小樓房,右岸是還未開發的小沙灘。我們到達已經是中午了,不過孩子們的水中遊樂似乎剛剛開始。站在橋上看,孩子們三三兩兩脫下衣服跳進小河,盡情嬉戲,不知道大城市擁擠的游泳池裡的孩子們得有多羨慕。此情此景像極了我的童年——在家鄉陝西省紫陽縣度過的美好時光,山和河中間是那個在雲中架著的吊橋,我晃晃悠悠的走過去,像白日裡在做著的美夢,虛無的悠悠飄飄。滿頭的藍天白雲,並不見艷陽普照,山間的小道上長著枝多葉少的桑樹,桑椹子星星點點的掛在溝溝坎坎的邊緣。下午飯是一頓極具特色的農家飯,沒有酒店菜的光鮮,只有足實的量和濃濃的鄉土風味。傍晚時分,我們在鄉間的梯田裡散步,空氣氤氳著綠油油的氣味,不錯,身邊滿是綠,我們一行人穿行其中,還下河體驗清涼,正是“人在畫中游”。我想,比起那些商業化的所謂湘西風情景點,這裡要純淨自然得多。這就是湘西人世代生活的地方,或許物質上不那么豐富,但在純純的鄉土氣息里勞作、休憩,是城市人艷羨不已的。

第二站芙蓉鎮,正是當年謝晉拍電影的那個小鎮。清晨抵達,是萬物剛甦醒的時分。晨光從群山之間透過來,老人們起早聊天,小伙子開始做木頭活,孩子們應該還在傳統的木樓里熟睡。我想,這才是古鎮應該有的生活氣息,閒適平淡,不被外界所擾,以一種再平靜不過的方式繁衍世代。清晨時分,我們沒有去需要門票的景區,而是選擇走一遍相對寂靜的石板街。街上比我們想像的要冷清些,沿著街道而下,印象深刻的僅僅是一些傳統的工藝和保存比較完好的公社舊址。當然,我們還是可以站在瞭望台上遠觀如詩句“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峽落溪州。懸崖壁峭綠油油,悠悠蕩華舟。烹鮮魚,戲靈猴,龍洞神仙遊,芙蓉古鎮吊腳樓,土家情意稠”的圖景。倒要說說公社舊址。謝晉的扛鼎之作《芙蓉鎮》正講的是芙蓉鎮的“芙蓉姐”在“四清運動”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芙蓉鎮上的風風雨雨正是中國當代社會歷程的縮影。說實話我們原以為湘西僅僅是一片民風淳樸的相對原始的土地,其實她也經歷了難以倖免的文化破壞。我們一心一意想尋找文化的足跡,才發現比尋找更難的是保存。由於理念的世代變化,同一種文化,在這一代看來是珍寶,對於下一代可能就是糟粕。文革給中華大地上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摧殘,在當時那樣高度集中的體制下,文化專制當然不可避免,文化的多樣性受到了極大衝擊。現在我們不斷強調珍惜保護傳統文化,正是為了保證它的獨立性,讓其不會因政治變動而左右搖擺。文化如此,社會亦如此。雖然在這裡延續千年的土司制度早已瓦解,但是傳統的社會形態並沒有完全變化,比如階級制度還是存在於湘西文化中。結合文革來看文化創新,創造符合時代特徵的新文化,能否採用“無為自化”的方式或其他平緩的方式來進行,以此來避免或減少文化大革命中那疾風暴雨般的方式對社會原有的形態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是一個深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