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報告

中國軍事的發展當然離不開中國經濟的發展。60年我們穩抓穩打,尤其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經濟迅猛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畫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曾作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定經濟特區,作為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視窗。1984年4月,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80年代中期,我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1985年2月,增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為經濟開放區。

經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改革和開放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成為人們的共識。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經濟會更加繁榮!

60年的發展,給予了中國人民,更高水平高質量的生活,也給予了這個民族更強的競爭力,我們不再是從前那個被欺負的中國;6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60年的滄桑巨變,6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我們已經取得了光榮偉大的成就,我們必將書寫更加雄偉壯美的篇章。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揚帆遠航,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