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實踐體會

XX年7月8日至11日,跟隨著院級下鄉隊伍進行了一次三下鄉活動。活動途中,參觀了在建豬場,生態稻田和生態農莊 。整個旅程下來,個人感覺最深刻的是一個“新”字。便是新觀念、新技術、新方向。

如今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農業經濟利益空間的大有可圖。這次活動過程中接觸到的項目發展代表人不只一次表示,未來幾十年中國農業經濟絕對是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的,我們要懷有充分信心。在交流過程中,我們總是聽到有機、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等辭彙。由此可見,農業投資人及生產生產商們已經在開始迎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觀念已經在開始初步轉型。這些人本身手上就有著一定的資金,他們可以聯合新生技術人才,採取綠色生產技術,發動大規模有效的宣傳手段,投入固然不低,但收入也確實有提高空間。但對於大多數普通農民階層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沒有資金,沒有全面且現進的機械化覆蓋面,收入高低程度暫且不論,又怎能像前者那般將綠色進行到底?

在飛速崛起的現代中國社會,相比於先進的工業和商業,農業確實是落後不少,然而,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根基延綿了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農業卻著實成為了一塊發展短板,當然,這是從某一方面而言。

中國領導人當然也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所在,早早地便施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農田補貼政策。但是這仍然阻擋不住農民外出務工的大潮,其原因在於每畝一百多塊的補貼外加一百二至一百三每一百斤的谷價,再扣除肥料費、農藥費、稻穀收割費和人工及車輛搬運費,此外還要承擔惡劣天氣原因所帶來的收成風險,最後利潤最多是一兩萬塊錢,而且這還是在一戶農戶承包了二十幾畝農田且畝產八百斤以上的前提之下。說到這裡,這其中利益得失自然也就不用細算了。

中國農業不比已開發國家,擁有全面的機械化覆蓋面,連農藥噴灑都是直升機高空噴灑,相比之下,中國農民的人工逐畝噴灑,就顯得小兒科了。外國農戶們一次承包動輒百畝,平整的農田環境,再加上個人機械全套設備,利潤空間和國內相比豈可同日而語?

如今看來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淺顯一談

首先還得從以人為本說起。必須得有目光長遠且懂得利用現代技術的領頭人,來帶領農民謀取利益最大化。這樣的話,大學生村官便有了用武之地。雖說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沒有實際的生產經驗,但他們有闖勁敢於開拓新天地,敢於嘗試新事物,願意去結合多方力量來發展地方經濟,這是現在絕大多數鄉村幹部所缺少的良好品質。但是,環顧現在的農村基層幹部力量,大學生村官實在是寥寥可數。緣由何在?其一,人們輕農觀念根深蒂固,哪家父母不盼望著自家子女能有個體面的工作,在辦公室吹空調難道不比整日在太陽底下東奔西跑來得強?其二,大學生村官算不上是公務員,工資福利方面那是遠不能和正牌公務員相提並論的,雖說任期結束後大學生村官在就業或公考方面有一些優惠政策,但也仍舊是未知數。綜上所述,環境太艱苦,未來仍未卜,這便是原由所在。

於是,鄉村發展沒有了新鮮血液的加入,現有的大多數基層幹部又太過於固守成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並沒有想著如何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只想著安穩度過任期便結束,而且其中,倚著老百姓對國家政策訊息來源不通達,將政府補貼收入囊中的也大有人在,這樣的基層建設隊伍,試問,又如何帶領經濟的騰飛,更別提新農村新農業了。

其次,農業多元化發展有待深度挖掘。正如有些投資者所想,他們並不只是將眼光放在一點,而是通過建立像生態農莊這樣的農業多元化載體,來進行經濟互補,進而達成利潤最大化。而縱觀現代中國農村,還有多地農業發展呈現單一化,並未想到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進行多元化發展,漁林牧副多方向發展。

在這一點上,很多地方經濟又出現了問題。極少數村民開始懂得利用自己積蓄或向國家貸款利用當地環境資源進行集約化養殖,但往往沒有沒有考慮到可持續性發展,環境惡化,壞了一方山水,產品品質並不高。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殺雞取卵,不值得提倡。

雖說為今很多有膽識的投資人已經預見到了將來新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但是新農業奠基人及根基執行人,廣大的農民還未覺察到新農業經濟的可發展性,相反,他們對農業失去了信心,他們不敢貿然貸款,不敢承擔潛在的風險,紛紛棄田外出,湧向大城市拚命紮根。二者的對比說明了什麼?中國新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是靠著丁點補貼就能力挽狂瀾,人才的引進以及農民思想觀念的刷新和他們眼界的拓寬是迫在眉睫的。然而,要想著一切順利進行,就必須制定相應的人才吸引政策,捫心自問,現代社會,還有多少人會想著一心往最艱苦的地方去?

新農業的揚帆起航不是夢,新一代農業人必須做好準備,打好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