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優秀公務員集體申報材料

*鄉是*市最大的農業鄉,原隸屬*旗,1997年全建制劃歸*市*區,轄17個行政村,81個農業社,總人口1.5萬人。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受水的制約,種植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大田作物玉米為主,農民增收步伐緩慢。近年來,*鄉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任務,狠抓隊伍的教育和管理,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全鄉經濟社會在短期內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XX年,全鄉完成工農牧業總產值3.84億元,同比增長91%;財政收入突破1600萬元,同比增長8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15元,同比增長30%。XX年截至7月底,全鄉財政總收入完成3035萬元,實現了歷史新高。

一、抓教育,嚴管理,強化隊伍素質

農村幹部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該鄉充分認識到只有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才能促進農村改革的深入,才能帶領廣大人民民眾共同致富達小康,所以該鄉始終把加強幹部隊伍的素質作為加快發展的基礎,想辦法提高幹部隊伍的綜合素質。

一是抓好理論學習。堅持黨員幹部學習日制度,每周的星期五下午為規定的學習日,全體黨員幹部都要進行集中學習,通過學習xx大精神、黨章和農村政策法規等,加強黨員幹部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法制意識,通過觀看黨員電教片及學習先進人物事跡,教育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是抓實用技術培訓。該鄉經常聘請市、區農業、科技部門專家到鄉里為黨員幹部和農民民眾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鼓勵和引導黨員幹部參加農函大、農廣校、電大的學歷教育培訓,積極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利用電教設備,學習外地增收致富經驗。近年來通過現場指導、外出參觀等形式舉辦各類培訓班20場次,組織赴銀川、山東、河北等地的種養殖示範基地觀摩學習班5期。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使黨員幹部紮實地掌握了至少一門農牧業生產實用技術,對全鄉農牧業產業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是狠抓幹部作風。在抓幹部作風中,鄉黨委把黨員領導幹部包農促富作為實施“富民工程”、全面推進小康社會進程的著力點,結合”xxxx”教育和黨員先進性教育,組織開展領導幹部聯繫幫扶活動,先後制定了領導、黨員幹部聯繫戶制度,明確幫帶任務,實行不見成效不脫鉤,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幫助解決了一批基層民眾生活中存在的急事難事和愁事,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凝聚了民心,樹立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近三年來幫扶100多戶農民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時*鄉大力推行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要求每位幹部從一個電話、一句問候,一張笑臉做起,從民眾不滿意做起,做到民眾滿意為止,進一步完善了各項工作制度。廣大幹部身體力行的工作實踐,使民眾切身感到轉變作風給全鄉帶來的一派新氣象。

二、定思路,調結構,開闢致富新路

為了幫助民眾尋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該鄉圍繞市場開展調查研究、外出考察學習,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直接座談,結合鄉情確定了以種植葡萄、反季節蔬菜和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兩大結構調整主攻方向。教育民眾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進經營方式,拓寬發展思路,挖掘生產潛力,同時動員廣大黨員幹部在結構調整方面帶好頭,領好路,以典型示範帶動民眾共同致富,在全鄉17個村中樹立了近百名致富典型,並組織了“看典型、學先進”等參觀活動,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切實加大科技培訓力度,經常邀請市、區涉農部門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葡萄、枸杞栽培、剪枝及小尾寒羊養殖技術;包村幹部、鄉科技服務站的技術人員,蹲點入戶與農民民眾並肩作戰,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服務,促進了種養殖結構的調整。通過成功的示範,實實在在給全鄉農民起到典型引路,樣板帶動的功效。在致富樣板的帶動下,全鄉種養結構調整步伐逐步加快,截至目前全鄉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900多畝,紫花苜蓿XX多畝,小尾寒羊存欄達到10000多隻,奶牛200多頭,肉牛300多頭,新建標準化棚圈500處,青貯氨化池4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