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師德先進個人”申報材料

下自習後,陳老師約了同班兩位老師一起去任海均家進行第一次家訪。天黑,路滑,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家,等了很長時間他的父親才打完麻將回家,老師們述說了孩子在校的表現,並希望做父親的多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思想狀況,任海均的父親點頭稱是,並一再保證晚上按時回家,履行監管職責。

家訪後的一段時間裡,陳老師觀察到任海均學習和紀律有了明顯的起色,決定再去他母親那裡家訪一次,讓他母親也對他多些關心與鼓勵。

第二次家訪時陳老師終於看見了任海均的母親,她一人租住在菜市場樓上的一間小屋裡,從事加工業。屋裡空間狹窄,室內僅放得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兩人只好站著說話。通過交談,得知任海均的母親其實非常想念兒子,也想多去關心兒子,可是當父親的不許她踏進家門半步,更不許她和孩子有接觸。得知這種情況後,陳老師又和任海均的父親電話聯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他父親被陳老師說服並同意孩子的母親可以隨時來探望和照顧孩子。

家訪後的第二天,任海均的母親帶著他去辦公室找到陳老師,她說:“多虧了老師啊,要不是你們,我哪有機會經常看見並關心兒子,說實話,我一直很內疚,總覺得是大人耽誤了孩子,讓孩子缺乏溫暖,我想見又不敢見,想管又不能管,是你們,讓我又有了這個機會!”

數月後,當陳老師第三次去家訪時,任海均一家三口終於團坐在窗明几淨的客廳里熱情的守候著她的到來,這比第一次吃閉門羹、第二次無處談話要幸福多了。看著孩子父母一臉的喜悅之色,又看看孩子自信、樂觀、活潑的神情,

陳老師感到由衷的高興。

愛心,是想學生所想,不斷給學生前進的方向和動力。作為班主任,陳老師始終認為班內無小事,處處是教育。因此,多年來她帶出的班級班風正、學風濃,學生成績也是名列前茅,連三年被評為“文明班級”,陳老師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

三、點明燈,走萬家,讓師生在“比訪”中雙受益

翻開陳老師的《課外訪萬家活動記載手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組感人的畫面:

XX年9月12日晚上八點,經常惹事生非,打架鬥毆的學困生劉奇鑫聽陳老師講述了父母對他的殷殷期盼,他激動地對身邊的父母說:“爸、媽,我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請相信我!”這孩子以後變得文明守規了。

10月9日,一家長對沉迷於網路遊戲逃學在家的兒子說:“俊傑,你看陳老師走了那么遠的路來找你,你要是不好好讀書,你對得起誰?”孩子羞愧地低下頭,在陳老師和父母的共同幫助下,最終戒掉了網癮,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11月23日,郝彪父親在手冊上留言:感謝陳老師,是您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照顧郝彪,才讓這個沒媽的孩子感受到了溫暖,孩子不再孤獨了。

12月6日,陳老師的家訪心得——只要有愛,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每位家長都是上帝。我願播撒愛的種子,收穫愛的果實!

XX年1月11日下午四點,期末家長會,17名留守子女和32位家長齊聚教室,孩子的話讓家長淚流滿面,家長的話讓孩子們倍受鼓舞。會後,家長們感謝陳老師給了他們與孩子溝通、交流的的機會,讓他們學到了正確的教育管理方法,也明白了自身責任的重大。

陳老師一邊在“訪萬家”活動中見證了學生的進步,家長的轉變與配合,一邊在如火如荼的“比教學”活動中也收穫到喜悅。她說:“活動中,不管是我個人的付出,還是同事們的幫助,這都是一種幸福。‘課內比教學’比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教學能力,更是教研組團隊的智慧,它還是我們全體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陳老師作為“全員賽課”中的一員,經歷了自選課例、個人主備、試講、組類磨課、再講、說課、聽課、評課的全過程……她終於體驗到了破繭成蝶的驚喜。這項活動就如同一盞教學明燈,讓陳老師在艱辛的課改之路上找到了前進的方向,讓學生解放了頭腦,講台成了他們的地盤,黑板成了他們的舞台,重新找回了他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