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優班主任申報材料

潘偉文,女,33歲,中共黨員。自1995年至今,已經連續做了14年的班主任工作。14年的班主任生涯將她鍛造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愛校如家,愛生如子,能與學生“同學”,與學生一起成長。

一、能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班級管理理論

該同志為了搞好班主任工作,勤吃苦,愛學習,從各種書籍、報刊雜誌中獲取豐富的理論知識。她一方面從《嫉妒心理學》、《錯誤與人生》、《成功啟示錄》及戴爾•卡耐基的人生哲學叢書中豐富自己的思想,培養與學生的共同語言。這樣和學生談論什麼問題時可以侃侃而談,滔滔不絕,令其信服;另一方面閱讀指導班主任工作的書籍,諸如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教育教學論著,《班主任之友》《德育報》等報刊雜誌。學習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尋找當好班主任的方法。有時在書籍或報刊雜誌上看到有助於班主任工作的好文章,就將它剪貼或作一些摘抄,這些理論和經驗使她的班主任工作得到極大提高。因為活學活用班主任工作的經驗,所以她的工作做得更輕鬆活潑而高效。

二、能做到“為人師表”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說教師要努力給學生作出榜樣,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否則就失去了說服力。一名班主任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品德知識修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因此她對自己提出了高標準要求,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比學生做得更好。如自己從不遲到、早退、堅持每一節課都認真對待,善始善終,不應付,堅持跟蹤課間操與自習,不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大清掃時,親自動手和學生一起乾。在她的帶領下,班內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

三、能對學生要捧出一顆火熱的心。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說過“同情心對人的由衷的關懷,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育又能是一個乏淡無情的人。”這段話道出了“愛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由於改革開放,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故我校增現大量留守學生,她們班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是留守生。對於這些缺少父母疼愛的孩子,她更是關愛有加,她不僅在學習上細心關注,而且在生活上也是無微不至的父母般的關懷。在她辦公桌抽屜里常年準備有:水杯、感冒藥、小禮物等等,這樣學生口渴了,可以給水喝;感冒了有藥喝;生日或進步了有禮物......通過點點滴滴的一言一行,將濃濃的愛心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就在身邊,老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就這樣她對整個班級的每一個學生普灑愛的雨露,更關注的是後進生、貧困生,從不偏愛好學生,所以孩子們也愛她,去年她因病手術,休息期間看她的學生絡繹不絕,而且還數著日子等她上班。

校園內外到處都有她和孩子們共同成長的花絮:春天,她跟孩子們去校外踏青、放風箏;夏天,她帶孩子們在校園的草坪上席地而坐,聊著有趣的事兒;秋天,她和孩子們在教室商量用落葉如何辦一期特色黑板報;冬天,操場上是她和孩子們打雪仗瘋鬧的身影……孩子是好動的,孩子是多彩的,孩子是求知慾最旺盛的,孩子也是好勝心強的。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是寓教於樂。她們班的隊員們最喜歡上的課就是中隊活動課了。每次中隊活動都搞得非常隆重,隊員們自編自演,自己主持,主題隊會包羅萬象,什麼都有。“大家來說國語”、“安全在我們身邊”、“爺爺奶奶我愛你”、“該不該去小店買東西”、“說說學習好方法”、“懲罰到底好不好”、“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作文的樂趣”、“可愛的水果蔬菜”、“與誠實握手”等,辯論會、聯歡會、展示會,形式各種各樣;小品、笑話、故事節目豐富多彩,層出不窮,真正是寓教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