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公司團委先進團組織申報材料

近年來,隨著**菸草集團聯合重組步伐的不斷加快,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日益增強,經濟效益的持續高速增長,職工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對共青團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菸草(集團)公司團委始終堅持黨建帶團建,牢牢把握企業中心工作,緊緊圍繞“貼近實際、貼近青年、貼近基層”的工作宗旨,整合資源、著眼大局,不斷夯實工作基礎,拓展工作思路,豐富工作載體,創新工作方法,切實將企業共青團工作與集團發展有機結合,努力構建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新格局。

一、以制度建設為出發點,夯實共青團組織基礎工程

團的制度是有效開展團工作的依據和標準。在已經初步建立的制度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從完善抓起、從創新抓起、從規範抓起、從落實抓起,切實加強各級團組織的基礎建設。

1.進一步完善團內選舉增補、團代表常任制等有關制度,確保制度更貼近實際,更具有操作性。

20**年,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團內選舉增補、委員分工、團代表常任制等有關制度,團委班子建設做到“調離一個,增補一個”,確保委員增補工作的及時性和共青團工作的延續性。同時,作為團市委“團代表常任制”試點單位之一,我們學習研究了寶山團區委的相關經驗,經過反覆討論,結合實際制定了《團代表常任制試行辦法》,進一步明確了代表的職責和代表團定期活動的要求,為發揮團代表議事職能,暢通團內民主協商、上下溝通的渠道打下了基礎,進一步推進團務公開,促進團內民主。

制度出台後,我們狠抓執行落實工作,通過定期召開團代表代表團會議,我們將局團委工作情況向團代表進行了發布傳達,聽取團代表對於團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我們還實地走訪調研各基層單位,與團代表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同時,我們每半年收集團代表建議案,發動團代表為團工作獻言獻策,並對建議案進行逐級反饋,確保了團代表常任制在知情環節、溝通環節、反饋環節上的全貫通。

2.進一步細化團組織考核評價辦法,提高團工作激勵機制的有效性。

在考核辦法的最佳化方面,今年年初,我們對團組織工作評價標準進行了重新修訂,根據年度工作要點,將“四個凝聚”建設作為評價重點,將工作的數量、質量、工作貫徹的及時性和團青的滿意度作為考核項目,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結合,細化、最佳化考核指標、權重和標準,提聯考核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確保工作的執行力。

在考核過程的管理控制方面,我們通過事先溝通、明確考核指標,事中跟蹤控制考核指標落實情況,事後客觀評價並及時反饋、指導改進,形成了對團工作考核過程前饋控制、過程控制和後饋控制的閉環管理。

在考核結果的套用方面,我們緊緊依託黨的組織優勢,堅持黨建帶團建,積極爭取黨政領導對團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將團的工作納入黨的工作的總體格局,把團委對各基層團組織年度工作的量化考核成績計入所在單位領導班子年終考核總分。

3.進一步加強對基層團組織在團的制度貫徹、落實上的檢查力度。

我們以狠抓團內組織生活正常化為重點,通過組織團委班子成員每季度下基層走訪、調研、檢查等方式,加強考核督促和學習借鑑。同時,對檢查結果進行整體點評和逐一反饋,促進基層團組織不斷提高工作執行力。

二、以團委班子建設為落腳點,打造共青團組織形象工程

1.通過建立團委班子雙月學習匯報制和團幹部輪訓制,積極營造團隊學習的氛圍。

今年,我們以班子成員學習導讀制的形式,每雙月進行一次集體學習。學習內容既有涉及黨的大政、方針、政策,也有團中央就如何開展好共青團工作的指導意見;既有企業重要會議上的領導講話精神,也有相關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的評論文章,由團幹部輪流主講。到目前為止,已組織開展了多次團委班子學習交流,並形成了固化的長效學習機制,良好的團隊學習氛圍正逐步形成。

同時,結合行業團幹部隊伍普遍兼職化、流動相對快的現狀和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的新情況、新要求,我們以“培訓、實踐、溝通”為主要抓手,努力塑造一支“黨放心,青年滿意”的團幹部隊伍。我們堅持通過強化培訓,提升團幹部綜合素質。從政治理論、團務知識的培訓到職業素養、創新管理能力的培養,從專家授課式的培訓到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的自我培訓,從集團內部“請進來”辦班到與兄弟集團“走出去”聯合辦班,幾年來,我們在團幹部培訓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幫助團幹部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為團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年,在總結經驗、聽取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對聯合辦班的師資力量、授課內容、交流方案進行了進一步改進,繼續以每季度分批輪訓的方法,對團幹部加強在演講技巧、青年心理研究、公文寫作和青年職業生涯導航等方面的培訓。半年來,共有50餘名團幹部參與了培訓。

2.通過團內品牌培育,積極倡導務實創新、協作服務的工作作風。

各級團幹部以“一團一品”建設為抓手,以爭創“創新特色獎”為目標,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具有創新意義和各自特色的團工作模式。同時,為加強資源共享、信息共通,我們還嘗試了“基層單位團內活動項目選單管理”模式,在為團員青年提供跨單位參與團活動機會的同時,更進一步培養了團幹部的服務意識和整合資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