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和統籌城鄉改革述評

來源:新華社 作者:新華社記者杜宇、江國成

這是一份真切期盼:推進城鎮化,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縮小城鄉二元鴻溝的途徑。

這是一個客觀現實: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6%,與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然而質量不高,真正“人的城鎮化”只有34%左右。

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的戰略目標後,一幅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由於沒有城市戶口,已在銀川生活、創業5年的王小萍夫婦,吃盡了苦頭。今年銀川市宣布實施新的戶籍政策,一家人終於圓了進城夢。

“我女兒現在可以在銀川市上學了,我們也可以申請創業貸款了,我還想去試試申請經濟適用房。”王小萍說。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不斷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大戰略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

目前,全國18個省(區、市)出台了具體實施意見,14個省(區、市)探索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初步為農業人口落戶城鎮開闢了通道。2013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明確外來務工人員申請住房保障的條件、程式和輪候規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創新社會管理,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關係社會公平正義。

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鎮化,人口在空間上的集聚,既創造服務,也需要服務。

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說:“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目前每年新增常住人口2000多萬。城鎮人口增加,對道路、供水、公交等基礎設施必然增加需求。如果建設不能跟上,城市有序運行就會出現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部門和地方不斷加大市政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工作力度,市政設施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等一系列涉及長遠發展的政策密集出台。

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說:“為加強市政建設的資金保障,中央財政在安排轉移支付時充分考慮外來人口因素,連續幾年代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並強化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財政支持。”

事實證明,只有不斷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環境對人口集聚的支撐作用,才能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動機制體制創新

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是,現行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制約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需要著力加強制度頂層設計,統籌推進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

徐紹史說:“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就是要營造有利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以改革的紅利釋放發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