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

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政治、經濟、文化形成的一個系統。既要有經濟發展,又要有政治發展,也要有文化發展,這三者是不可分離的。但同時它們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個國家可以擁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卻未必有高度的文化發展水平。馬克思也曾經講過,-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網-- 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它的文化可能會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此,這就要求全國各族人民自覺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動文化的發展,使人民民眾既有物質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當然我們的經濟繁榮很重要,軍事實力增強也很重要,制度建設也很重要,但是最後中華民族能不能復興,最根本的標誌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生活方式、社會科學、大眾文化等等。只有當我們的整個文化體系具有現代性,具有領先性,能夠吸引全世界的人民來學習,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中國的現代化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實現了,中華文化才可以說真正復興了,整箇中華民族才可以說真正復興了。

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活動的基本內涵。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類。如今,我們已進入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交往的廣泛和大眾傳播技術的迅猛拓展,使得社會心理和民眾素質,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民族素質的競爭。這就預示著各種文化產品,作為社會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將會加倍地呈現。文化及其產品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成為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因素。人們看得很清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正在並將繼續為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與支撐。在這中間,文化產品對社會道德形成的影響力,也會日益凸顯。文化產品有認識、審美、教育等功能。文化產品對社會道德的影響力,屬於教育功能的範圍。

教育事業是培養人才的行業,教育系統是社會的文化高地,是保存、傳承、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對社會的文化建設具有強烈的輻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範功能。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就要大力推進學校文化改革建設,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學校文化的創新力、軟實力和競爭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