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材料

4、“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體現了我們前面所講的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因為市場機制是講公平的,在市場中各個主體的競爭是公平狀態,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視。在同一市場中,因為你是國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後你虧損了,後面可以不斷地有財政補貼。而非公經濟我和你競爭,我虧損了自擔。這種競爭就不應該了。所以,這回講要公平。這次如果要講亮點的話,它的亮點就強調在這兩類的公平上。

5、“科學的財稅體制是最佳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闡明了財稅體制的本質和目的,明確了它的政治職能、社會職能、經濟職能,相當於指明了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

6、“改革稅制、穩定稅負”

營改增的全面推進已開啟了中國新一輪財稅改革,下一步稅制改革還應包括最佳化政府收入結構與稅制結構、完成增值稅改革、改革個人所得稅、改革和強化房地產稅等多個方面。穩定稅負指的是穩定巨觀稅負,由於經濟總量的增加,要穩定巨觀稅負就需要繼續進行結構性減稅,兩者是齊頭並進的。

7、“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可以在完善事權的基礎上強調中央與地方支出責任相適應,形成了財稅體制非常重要的一塊。

此處的改革必須和政府職能轉變改革相配套,事權的重新劃分不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劃歸地方,還將有一部分交給社會中介組織。我們不能重複過去“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簡單二元管理法,要納入更複雜的規則,也要相配套。

8、“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讓農民擁有更多的財產權,就要有這樣一種嘗試,讓宅基地、農民的自留地、農民的承包地能夠以某種形式在市場上流轉,形成這樣一種收益,能夠保障農民的生活,因為土地是農民的生活和生產資料。

9、“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可持續是首次放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前,不僅僅是只社會保障基金的可持續性,還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資金效率的可持續性。